公司財報“變臉”的背后
實際上,我國股民對編造業績泡沫并不陌生,“造假四大天王”——瓊民源、鄭百文、銀廣夏、藍田股份,給中國股市帶來的創傷仍存。
作為造假“先驅”,藍田股份創造了5年股本擴張360%的“藍田神話”;本不具上市資格的鄭百文,被炮制成為利潤10年激增36倍的藍籌股;銀廣夏4年間累計虛增利潤達7.7億元,瓊民源虛構利潤5.4億元,兩者均為“一年績優、兩年績平、三年ST”的變臉典型。
面對頻頻被曝出的注水業績,來自青島的唐先生十分不解:明明虧損的垃圾股怎么就被包裝成“績優股”了呢?
上交所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指出,這些上市公司財報“變臉”的背后,均有為之放行的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和保薦機構的身影。加上IPO審核過程中環環相扣的“可操作地帶”,部分心術不正的會計師和保薦人開始尋求“捷徑”。
例如,作為廣東一家生產茶油的企業,新大地2012年因造假倒在上市途中。但它卻創造了“百噸原料造出近萬噸有機肥”的奇跡。根據招股書,2011年其有機肥產量為9254噸,耗用的主要原料茶粕僅有118噸,遠低于招股書中同公司同類項目45%的原料比。
然而,對于此類堪稱“低級”的數據矛盾,負責核實公司發行文件的保薦人和審計核心財務信息的專業會計師居然沒有表示異議。上海某券商保薦人向記者坦承,“只要到了現場,不可能發現不了問題?!?/span>
復旦大學會計學系教授李若山認為,萬福生科式的造假,稍有會計常識就能發現。不法從業人員之所以與上市公司勾結,不僅僅是出于利益訴求,還與這些“互謀者”被罰后,能夠有償轉讓業務項目,把違規變成賺錢方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