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銀行在加大攬儲力度,部分銀行頻推高收益率理財產品,還有些銀行私下里推出了“存款返現”、“定存貼息”等優惠活動,如100萬元定存一年返點5%,1000萬元的大額存款日息甚至高達4萬。為了應對季末時點的業績考核,一些銀行員工甚至自掏腰包支付高額利息,而這些員工與客戶也多為私下“口頭”約定。
目前,監管層已在嚴格監控銀行高息返點的攬儲行為。不過,即使出現違約現象,客戶也僅僅損失“返點或者貼息”,本金與銀行利息基本不會出現閃失。
中長期存款利率“上調10%,一浮到頂”正在由城商行逐漸向股份制銀行蔓延。此前按兵不動的股份制銀行開始對2年期、3年期定存利率進行調整,存款利率市場化開始呈自下而上的態勢推進。例如,某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一家分行正在開展一項暫時性活動,將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別由此前的3.75%、4.25%上浮至4.125%和4.675%。“利率上浮”是“利率市場化”走出的第一步,利率上浮的幅度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將產生深遠影響。
被網友稱作“私房錢殺手”的銀行賬戶資金保底歸集業務,近來受到部分銀行限制,具體操作起來并不容易。在中小銀行爭推資金歸集業務搶占存款資源時,有的國有銀行卻對此業務做出限制,這使得市民難以將國有銀行的賬戶歸集到其他銀行進行賬戶統一管理。銀行人士分析,銀行此舉的目的在于遏制存款外流。“資金歸集”業務是在超級網銀的基礎上實現資金歸集功能,這種技術確實存在削弱國有銀行吸納存款的優勢。
上周共有654只理財產品發行,新增產品涉及60家銀行,產品平均期限為124天,相比上上周平均期限113天有一定幅度增加,本期中長期限的理財產品發行量較多。上周人民幣理財產品占92.97%,與上上周的96.33%相比略有下降,外幣理財產品依舊以港元、美元、澳元為主,其中美元產品的發行量和預期年化收益率均有所下降,澳幣理財產品則出現“雙升”。
產品收益率呈現小幅回落趨勢,除7天、1年期限產品以外,各期限產品收益率均出現小幅下降。從收益率分布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行的產品收益率相對偏高,各期限預售收益率最高產品多由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行發行。
從理財產品投資分布來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券商資管類產品比重增加,除組合投資類產品以外,固定收益類產品比重依然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