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在上海徐家匯街頭回收月餅券的“黃牛”排成行;右上:市民在上海一家月餅廠商的門店內憑券提貨;右下:在網絡上團購月餅券的市民在廠商的門店內排隊等候取貨(9月23日攝,拼版照片)。 新華社記者 裴鑫攝
廠家制作――用戶采購送禮――中間商倒賣――廠家回收。月餅未見一個,知名品牌的月餅券卻變成“期貨”,背后產生了一條“空賺經濟”的利益鏈。專家指出,“空賺經濟”的背后,是“禮品經濟”的放大效應,而破解這個越做越大的泡沫,需從市場、金融等多方面的監管入手。
“券比餅多”,倒賣回收成“產業”
24日晚,記者來到黃牛比較集中的北京宣武門SOGO商圈。當問到是否回收月餅卡時,一個中年男子說:“哈根達斯、好利來、味多美的我都要,這些卡還能用來買面包、蛋糕,要的人多。小面額的我不要,三百五百的六折收。”
在上海南京路、徐家匯等商圈,“盯”每日月餅券的“大盤”已經成為了這里“黃牛”的生存之道,不同廠家生產的月餅券都有不同的折扣率。
在南京東路,記者遇到了正在“賣”月餅券的上海市民樂先生。他和妻子單位各發一張杏花樓月餅券,“加起來400元的券,我問了好多個‘黃牛’,最多也只能賣到180元。”
“黃牛”向記者展示了一本被他稱為“月餅券大盤”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月餅券的生產廠家、價格、折扣率、每天買賣的數量等。“月餅券好像期貨,做‘月餅市’全靠‘盯盤’。”
月餅券的發行量究竟有多少?據不完全統計,滬上月餅生產、經銷企業今年就發放月餅券920多萬張。
登錄“趕集網”、“58同城”等網上交易平臺,記者發現在禮品券回收的“零售市場”,大多數收卡的黃牛都是低買高賣。
記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企事業單位一般以6到7折的價格從廠家團購月餅券發給員工;員工以4折到6折的價格把月餅券賣給“黃牛”;“黃牛”會加價把券銷售給需要月餅券的消費者,并把倒賣不掉的月餅券以4到5折的價格賣回印券的廠家。
靠“黃牛”搭橋,一張張月餅券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孕育了一條灰色利益鏈。保守估計,黃牛倒手月餅券一般能夠獲得票面價格5%-10%左右利潤,而廠家則能獲取10%以上的“凈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