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中國經濟方向 來自中國高層發展論壇的報告
結構調整成為緊迫任務
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經濟在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已經到了關鍵時刻。
“當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所面臨的約束在不斷增強時,我們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進一步加大轉方式、調結構的力度,推動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馬建堂指出。
馬建堂的觀點得到李偉的認同。“短期來看經濟的復蘇當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對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不加以解決,經濟復蘇的基礎不可能穩固,復蘇的勢頭也不可能長久。”在李偉看來,始自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其影響之所以如此劇烈和持久,究其根源在于世界經濟長期結構性失調,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對中國和世界都艱巨而迫切。
“我們必須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的進展,因為這是解決中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關鍵。”張平坦言,轉方式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期的緊迫任務。
專家普遍認為,把經濟增長動力從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內需拉動是中國經濟再平衡的重要方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指出,通過推進城鎮化實現擴內需、促銷費,這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城市人口的增加、中等收入階層的出現和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將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將對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產生重要影響。”
深化改革應取得新突破
結構調整任務的緊迫,反襯出中國經濟亟須繼續推進改革的現實。進一步加快改革成為此次論壇上最炙熱的話題。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攻堅克難的決心,堅決推進各項領域的改革。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產業升級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投入過多,成本過高,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體制始終沒有建立起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就在于經濟體制障礙沒有得到消除,在于改革的力度不夠。”經濟學家吳敬璉發言指出。
新近履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經濟學家錢穎一也指出,結構調整推進遲緩的背后具有深層次的原因,需要深層次的改革,必須調整好政府與居民、與企業、與市場的關系。
在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遵義看來,中國經濟若要在今后若干年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在稅收體系、資本賬戶可兌換等領域推進改革。
“要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的突破。”張平指出,今后將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尤其在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收入分配制度,財稅體制等方面要取得新的進展,促進社會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大力支持促進價格、金融等方面領域的改革。”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指出。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
相關新聞:
震后崛起 成都猛推“會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