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大批高管離職 拋股套現一夜變億萬富翁
你說這是人類逐利原始本性我看此乃制度出了系統漏洞
誰在“唆使”高管套現逃竄
無論是否上市公司,高管如果無能和貪欲,不僅讓老板蒙羞,還將給公司的事業和員工的利益造成巨大傷害,繼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對于上市公司來說,由于面向廣大投資者發行股票,因而造成的危害更大
年末歲初,各行各業都在總結盤點。而A股市場盤點得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27日,A股市場已發布了1264個高管離職公告,與前年同期的752個相比,大幅增長了68.09%。如此大面積高管離職,勢必引起上市公司人事地震,甚至大量資金被抽空。
要印證這樣的說法并不難。2011年8月份,大金重工公告,公司董秘"因個人原因向公司董事會請求辭去董事會秘書職務,辭職后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這已是這家2010年10月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的第二起高管辭職事件。該公司2010年年報顯示,董秘2008年4月才開始在公司任職,2010年年薪13.8萬元,持有公司22.5萬股,以2011年8月4日收盤價26.75元計,合計減持可套現601.87萬元。
縱觀各公司高管辭職的原因,不外乎是"個人原因"、"工作原因"、"工作調動"等含糊其詞的表述。例如,2011年12月27日,天潤曲軸發布公告,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遞交書面辭職報告,因工作原因辭去總經理職務。
統計顯示,自2011年12月1日至12月22日,滬深兩市公司共披露了約80份上市公司高管辭職的公告。以此計算,平均每天有近4名高管辭職。2011年以來共有66位高管遞交辭呈,基本上每5天半就有一位公司的"頂梁柱"離開。在這其中包括ST海龍、亞星化學、山推股份等上市公司出現大量高管辭職的情況,另外,中小板、創業板更是成為高管辭職的"重災區",達到23位,占比超過1/3。
我親歷的高管跑路圈錢
同為打工者,如果你作為高管離職,將得到一大筆離職補償,甚至能圈不少錢,然后一走了之,再然后,又跳槽去其他單位繼續擔任高管,繼續圈錢;但如果作為普通員工離職,很有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到,這就是現實。難怪有"中國風險投資之父"之稱的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在面對這波來勢兇猛的高管辭職潮時表示,高管辭職套現現象,涉及股市長遠發展的問題,一定要及時處理,如果長期不處置,容易引發更大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楊春剛表示,在高管辭職信息的披露上,應該更加明確。他說:"至少應該讓投資者知道更多信息,不要總是個人原因、工作原因,這么含糊地一筆帶過。"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高管離職所帶來的人事地震,你很難理解成思危和楊春剛的話。公司高管離職跑路套現會給事業及員工帶來怎樣的傷害,繼而造成怎樣的社會問題,或許從我的一次親身經歷中可見一斑。若干年前,我在另一家有望上市的媒體工作時,曾親身經歷了一次高管換將帶來的無奈--當所有的關系到一家媒體生死存亡以及員工前途的大事都押在幾位高管手里,在關鍵時刻這幾位高管相互推諉,沒有人站出來勇挑重擔,而是個個想著趁亂撈一把,作為一名普通員工,才會明白,什么是"叫天不靈,叫地不應,回天無力"。
那是一家名為《經濟潮》的雜志,曾在北京市場上名噪一時,卻又在它即將平步青云時夭折。我當時是該雜志的一名普通編輯。當時的總編輯是一位從湖南聘來的女同志。
經過一年的運作和培育,到年底時,雜志已在北京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成為較為強勢的財經類媒體之一,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的好評,每天都能接到大量訂閱單。從管理層還傳來好消息稱,正在積極籌備,來年將包裝上市融資。
然而,突然有一天上午,總編輯召集全體會議,宣布由于"個人原因"她將離任,并且將有新的投資方進入,包裝上市等事宜都由新投資方接手。一周以后,一向高調跋扈的總編輯乘坐著一輛人力三輪,無聲無息地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她對身后事沒有做任何安排,只說了一句"沒意思"就走了。而編輯部里已亂成了一鍋粥,群龍無首,有人罵娘,有人發呆,還有人在哭……當月工資、三個月的稿費、還有這位總編輯曾承諾的年終獎等等,看來都要泡湯。未來前途一片茫然。
又過了幾天,終于接到新投資方指派的新任總編輯的通知,讓所有人員在規定時間去新的編輯部參加統一面試。經過嚴格面試,我有幸被留用,試用期三個月。其他人員一個不留。就這樣,我帶著我使用了一年的電腦和一串長長的訂閱名單來到新的編輯部。
當我向新任總編輯提出此前編輯部所欠的工資、稿費和年終獎時,她態度十分明確地回答:"舊編輯部的情況我們一概不管。今后一切工作都要執行新編輯部的制度。"我暗暗叫苦:"看來錢是要不到了!"幾個月后,我偶然從舊編輯部的財務人員那里了解到,其實在舊編輯部,工資、稿費和獎金早已由舊的投資方下發給已離任的總編輯,共約10萬元,但被其全部扣住,沒有下發。此人已回湖南老家,杳無音信。另外還有上萬元的訂費也不知所終。
新編輯部很快開始運轉了。新的采編人員也全部到齊,并且開了幾次編輯會議,除我之外,到會的全是新任總編輯從各大報刊邀請來的大腕。編輯會議一周兩次,我也開始緊張地寫稿、約稿,可到出刊的時間就是不見出刊。此間,不斷有訂閱讀者打電話來訊問、抗議。我去問新任總編輯,得到的答復是:"你只管寫稿,其他事情不關你事,你不要過問。"
一晃三個月過去了,新刊始終沒有出版。終于有一天,我接到新任總編輯通知:由于舊編輯部在財務、賬務等事宜上沒有很好地履行交接,新投資方無法進入。新編輯部宣布解散。但所有資產,包括電腦一律不許帶走。
我立即給雜志社吳社長打電話詢問情況,得到的答復是:"還在與新投資方談判,新投資方依然有望進入。"他讓我耐心等待。考慮到我帶來的電腦里還存有許多舊編輯部里的機密事宜,我走時設了開機密碼。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幾次聯系吳社長,均得到答復"還在談判",但每次聯系新任總編輯,得到答復是:"《經濟潮》我們不做。"后聽說,由于長期不出刊,刊號已被吊銷,更別提什么上市了。吳社長還背上了60萬元債務。
忽然有一天,我接到新任總編輯電話,竟是向我索要電腦密碼,被我拒絕,她竟然氣急敗壞地嚷道:"我們這里有的是電腦工程師,能把電腦撬開。"
再后來,我偶然跟幾位業界資深人士聊起來,他們說,那位新任總編輯其實根本就不是誠心想做刊物,只是因為看到《經濟潮》牌子不錯,想拿來利用一下圈點廣告費和贊助費等等,后來一看采編力量不足,出刊有難度,干脆甩手不做了。至于上市云云,皆是用來圈錢的噱頭,根本不可信。
我當時被氣得五內俱焚。但時至今日,看看那些"見壞就跑"上市公司高管們給公司和投資者造成的創傷,我受的那點小傷小痛真可謂小巫見大巫了。我親身經歷的雖不是上市公司高管離職,但從這家準上市公司的人事變動中,可以想見的是,如果真的上市,依當時的財務狀況和高管的水平和責任心,以及見壞就跑,圈夠錢就離職的心態,不知又將坑害多少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