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費導致中國制造國內比國外貴
無論是高額的過路過橋費、公路上肆無忌憚的亂罰款,還是巨額的進場費,這些物流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最終都變成了物價的一部分,像是一塊塊磚頭,壓得消費者直不起腰。那么這種超市收取進場費的現象,真的是合理的嗎?專家告訴記者,從目前全球主要的消費市場來看,收取進場費,幾乎是中國獨有的商業零售模式,可以說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式“商業怪胎”。
許多專家也告訴記者,發達國家現代零售業的利潤,絕大多數都是來源于自身經營,賺取產品的購銷差價。對供貨商收取的促銷服務費用占利潤的比例很低,一般都不到百分之十。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從利潤來源來說,國外超市90%以上的利潤都從經營來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也表示:“國外超市的利潤最主要是進銷差價”。而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告訴記者:“通過商品周轉的方式去盈利,這是世界零售商主要利潤來源。”
這種靠賺取差價盈利的模式,核心是優化供應鏈,發揮了零售業本身的優勢,通過大規模采購,引入價格更低廉的商品,在低價的基礎上再加價銷售,賺取差價。由于是零售商直接從產地自己采購的商品,這樣商品就省去了代理和進店費用的交易成本。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說:“在發達國家零售企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經營隊伍,就是采購人員,采購人員根據他對消費者的理解,和他豐富的商品知識,他會在國內甚至全球去選擇他認為消費者最喜歡的商品,他會直接去下單采購。”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圣舉例說:“比如襪子,到中國廣東襪廠,我需要十億襪子,因為他們長期這樣去買,因為工廠成本他們是非常熟悉和了解,他會給你廠家一兩個點的利潤,這樣零售商就可以把進貨成本控制在最低。由于不存在進店費的問題,而是買斷包銷,零售商賺取他該賺取的利潤,其他就節省下來讓利給消費者了。”
專家們介紹說,目前在中國市場收取進場費的外資零售巨頭,在本土和西方市場經營時,主要就是依靠先進的采購技術和強大的全球采購體系來賺取差價。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沃爾瑪,家樂福采購一些中國商品放到歐洲和美國去,因為中國的商品價格比較優,質量比較好。在西方市場當中當然有很大市場,尤其像家樂福、沃爾瑪這些賣場當中,消費者都比較喜歡中國商品。所以他的很多都靠經營這種商品的差價獲取利潤。”
專家分析說,事實上像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的外國零售巨頭,在本土經營時,單筆生意的毛利并不高,但是他們經營能力很強,采購的產品一般都很受歡迎,很快就可以把采購的貨賣出,周轉速度很快,銷售額也就會大幅上升。這樣,每一批商品毛利就會比較低,薄利多銷的結果是企業賺了錢,消費者也得到了實惠。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圣:“沃爾瑪的周轉率一年七次,也就是說每一個東西賣,它的利潤率是百分之零點幾,加價,但是資金一年周轉七次,然后一年才能夠有3%的利潤;
而國內零售商一個東西平均一年才可以賣掉,這就意味著你一個東西就要加價百分之幾,你才可以有足夠的利潤率。”
專家們感嘆,在國內,由于進場費的原因,許多中國制造的產品雖然漂洋過海,但它們在國外超市的售價,其實比在中國超市的售價還要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