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歐盟2004年生效的《傳統植物藥指令》,從今年5月1日起,凡是未經注冊的植物藥將不得再在歐盟市場上作為藥品銷售和使用。就中醫入歐七年“零注冊”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短期來看,中藥進入歐盟的路尚未被封死,中國藥企仍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但積極爭取注冊才是長久之計。如果利用好這場身份危機,甚至可以為中醫藥在歐盟的發展打開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
歐盟市場不能棄
歐盟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植物藥市場之一。旅居荷蘭的資深中醫藥專家、歐洲中華醫藥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林斌教授介紹,目前歐盟植物藥市場規模已達168億歐元(約合249億美元),流通的植物藥多達1200多種,平均60%以上的歐洲人使用過植物藥。
可中藥所占的市場份額十分有限。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對歐盟各國的中藥出口額僅為1.93億美元,其中注冊難度最大的中成藥出口額更是少得可憐,只有1324萬美元。
林斌說,中藥成規模地進入歐盟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近年來發展勢頭不錯。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歐洲經過中醫藥培訓的西醫師、理療師、牙醫和在中國受過系統中醫教育的醫生共有15.5萬之多,其中專職從事中醫的占30%,中醫診療機構近4萬所,大部分以針灸為主,兼用中藥的占30%到40%,應診的患者每年超過650萬人次。
如此進展來之不易,如果因為中藥注冊瓶頸而中斷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林斌說,中醫藥在歐盟的發展不僅意味著巨大的產業利益,也是一種文化傳播,因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