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也是一個全球性難題。在世界許多國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時常發生。相比而言,有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從田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統,讓我們看看有什么招數是值得借鑒。
第一招:嚴把源頭關——監管觸角伸向產地
資料圖片
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一直比較分散,按照聯邦、州和地區分為3個層面監管。三級監管機構大多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采取進駐飼養場、食品生產企業等方式:從原料采集、生產、流通、銷售和售后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管,從而構成覆蓋全國的立體監管網絡。
不過,這種監管體系由于管理權分散,近年來暴露出效率低、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等諸多弊端,這也是奧巴馬政府推動食品安全體系改革的原因所在。這次的新法案擴大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監管權力和職責,強調食品安全應以預防為主。根據新法案,FDA除了可以直接下令召回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外,還有權檢查食品加工廠,以及對進口食品制定更為嚴格的標準,盡量將食品安全的隱患消滅在端上餐桌之前。
消滅食品安全的隱患同樣是英國食品標準署的基本職能之一。英國食品標準署不僅監測著市場上的各種食品,還將觸角延伸到了食品產地,并且這種工作還往往是長期持續的。比如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使得大量放射性物質飄散到歐洲上空,有不少放射性物質在英國養殖綿羊的一些高地地區沉降,20多年過去了,食品標準署還一直監控著當地綿羊的情況,2009年發布的公告說還有369家農場的綿羊產品受到限制。(來源:新華網)
漫畫:食品安全頻敲警鐘。徐 駿繪
法國全程管控確保食品安全
新華網巴黎4月27日電(記者舒適)法國是世界聞名的美食大國,食品安全一直是政府和民眾關注的焦點。近些年來,瘋牛病、二惡英污染、禽流感、口蹄疫等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問題不斷涌現,促使法國更加注重對食品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監管。
從食品供應的源頭開始,法國當局實行嚴格的監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豬都會掛有識別標簽,并由網絡計算機系統追蹤監測。屠宰場還要保留這些牲畜的詳細資料,并標定被宰殺牲畜的來源。肉制品上市要攜帶“身份證”,標明其來源和去向。 <<<點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