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式”的談判:勞方準備兩年終說服老板
代表45萬職工和老板談工資,這在中國是頭一遭,也注定了是場“馬拉松”。
“從第一次協商到正式文本簽訂,時間不到50天。但為了這50天,我們準備了整整兩年。”周國華表示,談判前,他就和劉齊辛走訪了100家餐飲企業調查摸底。最終完成600份針對勞資雙方的調查問卷。今年2月,勞資雙方各選出9名談判代表在當地報紙和網站上進行公示。
周國華說,三輪談判大大小小開了上百次協調會。作為首席談判代表,自己壓力很大,心里其實也沒底。“背后是40多萬工人兄弟啊,真是千斤重擔在肩。當然,也做好了談崩的準備。”為學習談判技巧,去年10月,周國華專程到北京學習一個月。
長期以來,老板不愿談、工會不敢談、職工不會談,工資集體協商給職工的感覺是“看上去很美”。為避免這種尷尬,此次工資集體協商采取“以上代下”的方式,由上級工會組織與行業協會之間談判,避免員工及企業工會與老板直接對話。
果不其然。3月初第一次談判,雙方就發生激烈爭執。“實在談不下去了,只好休會。”3月24日,草簽的集體合同正式在報紙上進行為期一周的公示,熱線電話幾乎被打爆。
作為企業方代表的劉國梁回憶說起初,企業方反對聲音很強烈。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說服餐飲企業老板為員工漲工資。“有些老板認為,員工工資一直都是我老板說了算,現在工人怎么也有了發言權,覺得很不習慣。我反復做工作,總算有些松動。”劉國梁說。
字字較真的交鋒:為了一個用詞爭了3小時
激烈交鋒背后是勞資雙方利益的博弈。通常為了幾個字,雙方爭得面紅耳赤。
合同第八條中勞方提出:“企業職工患病或者非因公負傷醫療期間,當月實發工資不得低于本合同規定行業最低工資標準的80%。”但精明的資方則堅持,只能支付武漢市最低工資標準的80%。“兩個80%之間可差了200多元啊,對普通家庭來說可是幾袋大米啊。”周國華說,在他們的不斷堅持下,資方最終做出讓步。
再如,合同第十三條勞方曾如此要求:“因為政府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或武漢市人力資源市場部分職位(工種)工資指導價位等情況的變化和發展,需要對合同進行修改變更的,經雙方協商一致,可以進行部分修改變更。”可資方代表對此分歧很大,認為不宜“變來變去”。但勞方代表堅稱,武漢市最低工資標準今年極有可能上調,屆時工人最低工資水平也需隨之上調,該條款不能松動,資方最終妥協。
當然,勞方也做出過讓步。劉齊辛說,合同第八條曾是“企業職工病休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間,當月實發工資在扣除個人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后,不得低于本合同規定行業最低工資標準的80%。”后資方提出,病休的概念很模糊,容易養懶漢,小病大養。經過3個小時的爭論,最終將“病休”改成“患病”。
“是談判就有妥協、讓步。工會維護職工權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尤其是在工資談判這件事上,如今工會的擔子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過去工資可以由政府定,現在職工要漲工資,必須要由工會出面談,你讓員工個人出面談,怎么談也談不好,他也沒那個膽。這次能談成功,說明工會還是大有作為的,我感到很欣慰。”回顧整個談判過程,劉齊辛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