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銀行門口的電子提示牌。記者 陸敏/攝
近年來,隨著手機、互聯網等通信工具的廣泛應用,不法分子采取撥打電話、編發短信等方式實施的“電信詐騙”犯罪日趨猖獗,他們假冒國家機關、黨政要員、企業高管等各類具有監管職能的人員名義,大面積、高頻率散布虛假詐騙信息,實施“非接觸性”跨區域作案,侵害對象數量巨大、成分復雜,受害人損失嚴重,成為新型突出犯罪問題。
犯罪群體日益職業化
犯罪分子為逃避打擊,往往采取在A地購卡、B地撥打電話、通過C地虛擬號碼轉移到D地,對E地人群實施詐騙,得手后在F地轉賬、G地取款等反偵查手段,整個作案過程多區域活動,大跨度流竄。
來自警方的分析表明,近年來電信詐騙犯罪猖獗,最多時一年發案數達六七百起,但同期破案率不高。近年來,電信詐騙的手法不斷翻新、詐騙對象不斷變化,近期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犯罪手段日趨科技化。犯罪分子通過郵件、短信、電匯等現代金融及通信技術實施詐騙、獲取贓款,犯罪過程中不與被害人直接接觸,犯罪的欺騙性、隱蔽性更強。特別是近幾年來,犯罪團伙選用跨省市手機卡異地漫游接打電話,運用短信群發、VOIP電話任意顯號、電腦模擬語音提示技術,利用“一號通”、“小靈通”多重轉接業務,使用境外服務器架設詐騙網站,用多重代理或CDMA無線上網技術維護詐騙網頁,給群眾識別和警方打擊帶來了難度。
二是作案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侵害對象也不斷擴大。犯罪分子一方面不斷借鑒外國“先進”犯罪經驗,一方面不斷翻新詐騙內容和作案手法,從假冒黨政要員、企業高管的脅迫型詐騙,到虛構“中獎”、“退費退稅”的利誘型詐騙,再到謊稱親友車禍的避險型詐騙,以及官員受賄、生活越軌的恐嚇型詐騙,花樣不斷翻新,讓人防不勝防。
例如,云南最近出現了針對高校學生的電信詐騙案。麗江師專5名學生就先后被騙走8044元,罪犯自稱是麗江市教育局工作人員,稱因教育改革,1985年后出生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可以領取到部分義務教育學費的返還款,要求這些學生攜帶銀行卡并撥打電話XXXX,在ATM機上按電話中一名女子的提示操作,即可收到由國家教育總部發放的義務教育返還款,該校學生高某某、張某某等5名學生按對方提示操作后錢被轉到其他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