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饒明認為,“按照日均存貸比考核的話,不只是存款要更加長期均衡,信貸的投放也要更加平穩、有序,不能集中在某個季度大量發放貸款,否則就可能造成超標的局面。”
銀行資金面卡緊 “瘦身”加“轉型”迫在眉睫
2011年,商業銀行面臨的監管指標全面加碼,流動性壓力日益上升。2010年以來九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了20%的歷史高位。銀監會此前表示,正在起草指導商業銀行實施新監管框架的相關標準,并要求商業銀行撥貸比在2013年達到2.5%。
“再加上差別準備金率工具、日均存貸比新指標,銀行可用資金日益減少,信貸資金無論從規模、放貸節奏都被全方位‘卡緊’,流動性收緊壓力與日俱增。”宗良說。
截至2010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比例為43.7%,同比下降2.10個百分點。銀監會在監管年報上將“部分銀行流動性風險上升”作為監管重點之一。
連平認為,在資金面收緊的情況下,一些中小銀行可能會向資金相對充裕的銀行借款,即執行同行資金拆借。“同行拆借的利率水平一般都比較高,但市場資金面緊張的情況會進一步推升利率。”
目前,工行、建行及農行貸存比率均在70%以下,尤其是農行只有55.77%,資金狀況松動。
中國農業銀行戰略管理部總經理胡新智表示,大型商業銀行由于系統性優勢,網點多,資金池大,因此有資金實力向中小銀行進行拆借,解決其流動性問題。“但如果日均存貸比全面實行,大行必須更合理地擺布資源,對于同行拆借將更為審慎,向大銀行進行拆借也不再是件易事。”
在此情況下,銀行業“瘦身”“轉型”迫在眉睫。宗良表示,一方面,再走過度規模擴張之路已經行不通,各家銀行要收緊信貸額度實現“瘦身”,均衡投放;另一方面,要調整信貸結構,實現“以價補量”,投入更多精力在中小企業客戶或中間業務上。
此外,連平強調,監管層在加強流動性監管的同時,還應給銀行業留有相對寬松的貨幣市場環境,使得中小銀行不至于因為監管壓力而弦繃太緊,方便銀行開展同行拆借。
“在目前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0%的壓力下,監管部門應審慎考慮采取存款準備金率普調。可多采取發行央票等更為市場化的手段。調控手段太‘硬’,容易加大市場壓力,調控還需‘軟著陸’。”連平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