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付監管要求,不少銀行在季末、月末等統計時點前后,采取理財項目轉存、攬儲、賣貸款等措施刻意解決存貸比問題。甚至有些銀行找到一些大客戶,今天把大筆的金額存入銀行,檢查達標后就立即領出去。”信達證券分析師饒明說。
“從6月份開始,監管部門將對商業銀行的日均存貸比進行監測,現在處于數據積累階段。”光大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程昱告訴記者,“目前,光大銀行日均存貸比基本達標,僅個別時點會有突破。”
日均存貸比或納入監管范圍 促銀行重日常流動性管理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銀監會確實有意通過日均存貸比這一指標對銀行進行動態監測,但目前只是針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并沒有全面向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推行,具體的執行時間尚未確定。
“監管層從去年就已經開始關注銀行季末、月末存款沖時點的現象,將日均存貸比列入監管范圍是大勢所趨,但具體執行時間以正式文件為準。”北京市銀監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說。
“日均存貸比不得高于75%”這一標準的引入,無疑會減少銀行季末、月末沖時點的現象。饒明認為,高息攬儲的違規現象也可能會有一定減少。“過去高息攬儲多為突擊手段,如今采用日均考核,用高息攬儲、高價交易的手段吸引長期貸款的成本太高,商業銀行執行的動力不足。”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目前存貸比在70%以下的銀行,資產質量總體平穩,面對日均存貸比監測的監管壓力并不大,但對于部分存貸比在70%以上逼近監管紅線的銀行壓力明顯。“不過這利于辨識中小銀行風險,督促他們不要到月末、季末為達標而沖貸,而是加強平時的流動性管理。”
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副總經理宗良表示,一些中小銀行,網點較少、品牌較弱、吸儲能力較差,一旦達不到監管要求,就不得不面臨削減新增信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