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結束的兩會中,全國政協委員董協良在提案里揭露了醫療器械市場上存在的黑幕:“一個國產的心臟支架,出廠價不過3000元,可到了醫院便成了2.7萬元;一個進口的心臟支架,到岸價不過6000元,到了醫院便成了3.8萬元。”董協良說,9倍的心臟支架暴利已經超過了販毒。
從醫多年的董協良怒揭黑幕,再次刺激著每個人的神經。
一件醫療器械從出廠后直至被患者使用,身價也翻了幾倍甚至十幾倍。其中的巨額差價因何而來?這么大的差價又去了哪里?
一位從事多年醫藥代表的業內人士揭開了這條暴利的鏈條。
說法
北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一位教授表示,出現這種局面的根源在于醫療體制問題。
從本質上說,醫院應該是非營利性的機構,而不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機構。但是目前,國家對于醫院投入不足,從而導致醫院要自己養活自己。
另一方面,醫生付出的辛苦沒有在工資上得到體現,醫生工作強度很大、風險很高,但是實際工資卻不高,導致醫生通過其他手段去得到利益,而最終的利益受到損害的就是患者。
國家應加大對醫院的投入,出臺相關的法規或制度,讓醫院對藥品以及醫療器械的招標使用更透明,監督醫院中相關領導和部門的權力,如此才能解決藥品和器械因為中間利益的驅使,在大幅漲價后再被患者使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