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領導層已經在雙邊和多邊層面采取積極措施,決定發展同各國尤其是美國的新型大國外交關系。并主張在中亞推出新型絲綢之路,與南方鄰國共建海上絲綢之路。在致力于多邊努力的同時已經開始著手雙邊貿易和投資協定。
前BBC記者科比說,所有大國都誤以為只有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是唯一可行的。“中國和其他大國一樣,如果能接受其他意見,即使政治上有不同見解也能和諧共處,那它將從中獲益良多。”
科比說,中國對于全球治理體系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氣候變化方面,中國已經向世界提供了一個符合自身利益的例子(經濟發展的低碳路徑)。“這讓其他國家很難反對類似的政策,這有利于整個地球。”
科比進一步補充說,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大國,做哪種符合自身利益的事也是其他國家感興趣的。中國應該做出更多的努力,為全球經濟和貿易監管治理體系做貢獻。
舍恩哈爾斯認為,中國不應該照搬其他國家比如美國的老路,因為大部分錢被用于軍事,導致了基礎設施老化和社會服務缺乏。“我知道中國為自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感到自豪......我希望中國不會步美國的后塵,不走軍事擴張之路。”舍恩哈爾斯說。
弗里曼認為,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全球形勢和中國的地位已經改變,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間的相互依存越來越多。“中國逐漸融入全球決策中,但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意味著外部世界對中國的期望和要求也在增加。”弗里曼說,“中國再也不能孤立采取行動,這些變化這大大增加了改革路徑和藍圖的復雜性,即使重心仍在國內發展上。”
富凱說,國際治理體系就像一個非常有趣、具有挑戰性的星群。“雖然我不是一個危言聳聽者,但我相信亞洲迫切需要發展更好的合作關系,而不是目前狀態,中國有責任改變這種情況。”
科比也認為中國應該做出更多努力與鄰國和平共處。“一個實現邊境和平的中國可以進一步改變那些遠不完美的國際和區域治理機制,讓各國互相尊重和平相處。”科比說。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撰寫,駐倫敦首席記者張春燕對此文有貢獻;駐歐盟分社實習生李曉菲翻譯 編輯:柳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