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中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與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在巴黎舉行“美麗中國”文化藝術展。CFP
江蘇金壇華羅庚藝術劇團的演員在表演兒童劇《留守小孩》。CFP
美國圣地亞哥交響樂團在山東煙臺大劇院的精彩演出吸引了眾多觀眾。CFP
大型史詩舞臺劇《少年孔子》在北京中國木偶劇院彩排并試演。CFP
剛剛在山東閉幕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既是“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也成為文化產品展示和交易的平臺。其間,共有國內外600余家演藝機構、近2000個劇節目參展,86個演藝項目達成合作,簽約額達9.02億元,較上屆增長5倍。更引人關注的是,不少演藝單位準備在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以在資本市場一決高下。
文化資源實現有序流轉,文化與資本實現高效對接……一個個曾經的設想已成現實。而帶來這些改變的關鍵,是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產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拉開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幕。
成立于1960年的太原市話劇團,走到2006年,已基本處于半關閉狀態,演員拿不到工資,紛紛在外謀出路。2007年,話劇團實行體制改革,人員全部實行聘用制,競爭上崗,演得多掙得多,劇團從“養人”變成了“養戲”。僅僅一年時間,太原市話劇團就形成了商演劇、紅色劇、兒童劇3個系列9部劇目的創作體量,一年演出200場以上,一改過去“多年一部劇,一部演幾場”的尷尬。
10年來,我國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視制作、發行、廣電傳輸和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首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共注銷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法人近7000家,核銷事業編制近30萬個。政企、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文化行政部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逐步理順,重塑了一大批新型市場主體,明顯增強了國有和國有控股文化企業的實力、活力與競爭力。一大批轉制院團積極開拓市場,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以演出為核心產業,進行跨地域、跨行業的資源整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北京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資產總額和年收入均超過億元。
文化體制改革激活了文化企業、攪動了文化市場,中國文化產業總產值2012年突破了4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