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的大量積累和數據處理能力的不斷提升促進了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近年來,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眾籌融資以及其他網絡金融服務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業迅速崛起。以第三方支付為例,2012年市場規模超過10萬億元。其中,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達6.9萬億元,移動支付業務1811.9億元,處理收單業務3.8萬億元,預付卡業務575.6億元。
從涉及業務上看,互聯網金融業正從單純的支付業務向轉賬匯款、跨境結算、小額信貸、現金管理、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基金和保險代銷、信用卡還款等傳統銀行業務領域滲透,在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創新彌補了傳統金融業的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業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金融得到了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央行在其最新一期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以相當篇幅加以介紹,并對其發展持有肯定態度。
“互聯網金融業在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之間提供了有別于傳統銀行業和證券市場的新渠道,提高了資金融通的效率,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央行《2013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有關人士認為,互聯網金融業依賴大數據分析有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和信用問題,可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特色服務和更多樣化的產品,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風險分散提高了金融服務覆蓋面,尤其是使小微企業、個體創業者和居民等群體受益。
以阿里小貸為例,有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6月末,阿里小貸投入貸款總額已超過1000億元,客戶超過32萬戶,戶均貸款額度4萬元。與此同時,受益于參與者廣泛及對消費者行為與偏好的精確把握,阿里小貸的不良率只有0.84%,低于商業銀行的平均水平。
作為一種新的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業的蓬勃發展也給金融監管、金融消費者保護和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央行認為,與傳統金融業相比,互聯網金融業的風險主要集中在消費者信息安全和風險管控等方面。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