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收益、零風險”漸行漸遠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理財市場上,依然有著顯著的貧富差距:富人“越理越富”,普通百姓跑贏CPI都難。由此,“高收益、零風險”的信托類產品顯現出巨大吸引力,部分理財機構通過各種“變通”、“合規(guī)”方式降低此類產品的投資門檻。
去年開始,在上海工作的林彤就頻頻收到各種理財機構的短信推介,多是號稱低風險保本的理財產品,適合穩(wěn)健型投資者,預期年收益率動輒10%以上,20萬元即可購買。林彤說,這樣的收益率很讓人心動,只是風險真如宣傳的那樣低嗎?
業(yè)內人士指出,這類產品多是理財機構采用有限合伙方式或者“信托中的信托(TOT)”和“信托中的基金(FOT)”方式操作。但募集資金的投向往往不透明,或“掛羊頭賣狗肉”,資金很有可能會用來“接盤”已經出現兌付風險的產品,風險很可能傳導給新入場的投資者。
而且值得普通百姓警惕的是,“高收益、零風險”這一特定時期完全違背市場規(guī)律的現象,很可能會隨著宏觀經濟降溫、監(jiān)管部門理念改變不再全權“兜底”而打破。因此,必須提高風險意識,避免成為市場上“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