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永恒的召喚——雷鋒精神世紀交響曲
我們最后要問:雷鋒,今天該怎樣追隨你前行?
雷鋒,如果還活著,他不會希望我們都是他,我們也不可能都是他。他并不期盼所有人都跟他走同樣的路,不要求每個人都跟他做一樣的事,不要求每件事都和他做得一樣,但是,他希望我們每個人的胸中都存放著一顆愛心。
有這樣一位好人,把因善舉而得到的獎金留作自用,卻引起了爭議。有人說,他學雷鋒救人,就應該學雷鋒捐款。那么,我們該不該這樣去苛求,要別人盡善盡美?
2500多年前,孔子就批評過免費贖人的子貢,表揚了救人后接受饋贈的子路,因為“義”與“利”并非完全對立,結合得好,可以激勵更多的善行。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個故事,評價曰:“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雷鋒精神不是刻板的教條,而是感動,是真誠,是溫暖。不擇人,不求全,“不以善小而不為”,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樣,雷鋒精神就不是孤島,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徜徉其中的心靈花園。
“雷鋒!”
“到!”
每天晚上,遼寧撫順城北高爾山下的軍營里,“雷鋒班”點名,第一個點到的是雷鋒,全班齊聲應答。
年輕的聲音在山間回響,這是半個世紀的回聲。
1963年1月,雷鋒犧牲5個多月后,“雷鋒班”被命名。雷鋒班編制8人,實際只有7名戰士,戰士們永遠留一個位置給老班長雷鋒。雷鋒床鋪上已經泛黃的被子,每天都被疊成“豆腐塊”的模樣……
墻壁上是一條不變的橫幅:“老班長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一別五十載,雷鋒從未離開我們。
永恒,不在于巍峨地凝固于歷史深處,而是如流淌的清泉,在每個時代都澆灌出生命的花朵。
雷鋒選定了最高的價值坐標,選定了奉獻他人的人生方向。斯人已逝,遺響猶存。人們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背影,觸摸到他的肩膀,他在前面領跑,我們追隨著他前行。
走進雷鋒紀念館,目光撫過墻上一幅幅照片,那仿佛是一個英雄的輝煌聚會,郭明義、叢飛、徐虎、文花枝、李素麗……他們簇擁在雷鋒身旁。
雷鋒精神,已成為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基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鋒。
——這是一個大眾化的雷鋒。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每個人。有時,他叫“雷鋒車隊”、 “雷鋒超市”、“雷鋒銀行”……有時,他在攙扶盲人過馬路;有時,他在為窮孩子送去哪怕是幾塊錢的溫暖,可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這是一個時代化的雷鋒。在時代發展中,他在希望工程中,托起失學孩子求知的夢想;他在“母親水窖”活動里,燃起西部缺水母親的希望……或者,他叫“志愿者”、“義工”。公共場所,他服務在民眾身旁;廢墟里,他沖在救災一線;福利院里,他四處奔忙……
——這是一個個性化的雷鋒。他可能是瞬間的雷鋒,也可能是一輩子的雷鋒,他可能是一個人的雷鋒,也可能是一群人的雷鋒……
他們不是雷鋒,他們又都是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