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過去30年中,一方面,由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較大,給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另一方面,由于70年代以后生育水平的下降使出生人群縮小,為中國的經濟起飛帶來了有利的人口結構。
但是,人口不是靜態的。從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繪制的我國人口金字塔(如圖),我們可以看到底部已經萎縮,即20歲以下的人群大幅減少。這次人口普查的公報指出,我國0~14歲的人口為2.2億,只占全國人口的16.60%,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下降了6.29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后短短10年,我國少年人口從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降為六分之一,萎縮得非常嚴重。
與此同時,我國老年人群不斷增大。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達1.8億,占全國人口的13.26%,比1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上升了2.93個百分點。仔細看人口金字塔會發現,現在還不是情況最嚴重的時候,因為30~50歲的人群是人口金字塔上最大的年齡人群。但在今后10~20年中,這個年齡人群將進入老年行列,那時的勞動人群,將由目前萎縮了的少年人群來擔當。那么小的勞動人群,要撫養這么大的老年人群,這個社會將會怎樣?目前我們還很難想象。
有人預測,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每兩個(實際不到兩個)勞動力,就要撫養一位老人。中國人口的中位年齡,將達45歲以上。也就是說,屆時一半中國人口將在中年或中年以上了。
在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趨勢下,“人口紅利”時代的消失是順理成章的事,沒神秘性,這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規律所致。
中國勞動力隊伍的變化,將是一個三步曲:第一步,是年輕勞動力的減少;第二步,是勞動力隊伍年齡結構的老化;第三步,是勞動力整體數量的萎縮。這三步曲必將在今后20~30年中陸續顯現。
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的“民工荒”,更是人口結構變化在招工問題上的反映。對于“民工荒”出現的原因,有人認為那只是沿海部分地區的局部現象,有人覺得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經濟形勢變動的一時現象,還有人說那是因為新生代農民工對報酬待遇不滿、對工作挑肥揀瘦所致。但我們卻忽視了最根本的原因,即由于持續20年的低生育率造成新生人口多年萎縮,而使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不斷減少。
同理可證近年來的高校“生源荒”。如今一些地方高考報考人數連年減少,甚至由于“生源危機”引發部分高校的“生存危機”。對于這種情況輿論曾有多種解釋,如現在高中生出國留學人數不斷增多,大學生就業難使一些人的升學意愿減弱,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于適齡報考人數減少。如果我們了解和重視少年人口在不斷萎縮,就知道這種情況不會到此為止,極有可能在今后幾年更加嚴重。
了解人口結構的變化規律,對于個人的生活安排非常有益。比如,前幾年有所謂的“奧運寶寶”熱,今年又出現“龍寶寶”熱。父母希望孩子在龍年出生,是圖個吉利,但“龍寶寶”的一生真會吉利嗎?如果“龍寶寶”很多,那么他們的一生將不得不伴隨著與龐大的同齡人群的競爭,從產房到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到就業結婚生子,直到退休都處在競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