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改革 VS.教育公平
對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爭議,今年著重聚焦在“異地高考”。
兩會前夕,山東宣布從2014年起允許非戶籍考生在該省參加高考。教育部也要求各地在今年底前出臺異地高考改革方案。
民眾似乎有些迫不及待。教育部前任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認為,考生家長和政府決策者對高考公平的理解“不應當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決策急于出臺,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這一部分人的公平,必然要給更大一部分留守農村的人群的公平帶來新的沖擊。
那是否就意味著不改革、滿足這種現狀了?王旭明說:“肯定要改革,政府應在招生和錄取名額的分配上,在指標分配和教育資源盡可能平均化的使用方面,有更大幅度和更大力度的支撐。”
不久前,教育部宣布從今年開始的5年內,國務院確定的21個省(區、市)的680個貧困縣約1萬名學生將成為“國家扶貧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受益者,以單報志愿、單設批次、單獨劃線的方式考入大學。
“雖然1萬的名額很少,但卻是個好的開始。”王旭明說:“今后能不能對不同地區設置不同的門檻,使教育資源相對稀缺的人口大省的考生擁有更多機會?”
改革依然艱難。根據中國教育在線調查,在獲取保送、加分優惠政策的過程中,農村生源明顯處于劣勢。
陳志文認為,在戶籍制度沒有完全松動的背景下,僅僅讓教育部們做到絕對按考生人數匹配招生計劃有著現實困難。雖然各地紛紛出臺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的相應措施,但現實問題依然突出。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廣東流動人口已達3667萬,占全省實際人口的三分之一,常住人口1270萬,其中外來人口476萬。
“因為歷史原因導致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地方保護主義是阻礙異地高考的主要原因之一。” 陳志文說:“如此龐大的外來人口想要完全享受教育普惠制,還將進一步考驗地方政府智慧。”
今年早些時候,教育部公布一組數據:2001年至2011年,高校中的農村籍學生比例已由48%上升至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