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四國孔子學院 文化交流的“中國樣本”
漢語師資、教材以及教學理念和方法等亟待突破瓶頸
孔子學院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快速增長的國際漢語教學需求,對于孔子學院來說,蘊育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但面臨的困難也不可忽視,在漢語師資、教材以及教學理念和方法等方面亟待突破瓶頸、進一步創新。
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一所小學,記者看到,由于學習漢語的學生太多,不少學生的教材都是復印的。這幾年,孔子學院總部花大力氣解決教材問題,一面積極支持孔子學院編寫本土化教材,一面著力抓漢語教材和文化讀物的編寫與開發。
迄今,已有45個語種對照的核心教材出版,向國外配送和銷售的教材圖書也超過了1200萬冊,國外4萬多所大中小學校的500多萬名學生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孔子學院總部的統編教材。盡管如此,適應各國文化背景和不同層次需要的教材依舊缺乏。而且,漢語教材海外發行渠道不暢,尚難進入外國主流銷售市場。
“從長遠看,師資本土化也必須提上日程。”許琳表示。孔子學院總部專門設立了獎學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累計為80多個國家培訓了漢語教師10萬人次。
孔子學院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許多人積極建言獻策。
中國駐美國大使張業遂指出,中美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國情差異較大,一些人對于在美國推廣漢語教學、建設孔子學院仍抱有疑慮。另外,經費投入不足等也與美國漢語學習需求快速增長不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國教育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擴展。中美雙方應高度重視并利用好人文交流合作機制的作用,做好、做實現有合作項目。同時,要進一步挖掘院校和文化機構的合作積極性和潛力,大力開展雙向人員交流。
中國駐土耳其大使宮小生說,孔子學院絕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漢語教學,跟我們開展漢語教學合作的國家和學校都有開展其他交流與合作的強烈愿望。孔子學院應當突破現有發展模式,針對國情不同、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走出不同的模式來。只有把學習漢語的興趣與專業結合起來的學生,才可能一直堅持學習下去,而且對中國才會了解得更多、更深入。
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王開文建議,在吉爾吉斯斯坦,美國、土耳其和俄羅斯都已有一所大學,唯獨中國沒有,應盡快建立一所中國大學。
中國駐英國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田小剛說,孔子學院應該是同英中高等教育全面合作的一個接口、一個平臺,首先應在教師、教材和教學方法上逐漸向本土化、主流化過渡,這樣才能逐步建立起一支專職的漢語教師隊伍。
事實上,孔子學院總部已經制定了未來10年孔子學院的發展規劃,擬著力引導孔子學院向4種類型發展。一是針對全球“漢語熱”持續升溫的狀況,絕大部分孔子學院以漢語教學為主要任務,全程提供從零起點到攻讀學位的課程,成為所在國的漢語教學中心、本土師資培訓中心、師資質量權威認證中心和考試認證中心;二是支持一批世界知名大學的孔子學院,開展高級漢語教學,培養新一代漢學家和本土漢語教師;三是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幫助學生既掌握漢語又掌握謀生本領;四是根據所在國家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的特殊需求,興辦以中醫、武術、烹飪、藝術、旅游教學為主要特色的孔子學院。
在國外許多漢語學習者看來,學習漢語就是為了未來。孔子學院正在為未來播撒下一顆顆文化交流的種子,這些種子一定會開花結果。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