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元發票套30萬元經費 科研經費成個人"提款機"
科研經費何以成為個人“提款機”?
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日前偵結一起高校科研經費腐敗案件,涉案教師利用學校對科研經費監管的漏洞,用學生的名義冒領勞務費據為己有。而類似的科研經費腐敗案件近年來已發生多起,這些案件不斷挑戰著公眾的神經,案件暴露的科研經費被肆意侵占的內幕更是令人觸目驚心。辦案人員表示,由于對科研經費使用監管的缺失,科研經費正日益成為少數人的私人“提款機”。
學術精英屢因科研經費“栽跟頭”
據檢方介紹,2007年5月,北京市某高校教師肖某拿到了一家部級單位的翻譯研究項目,并擔任該項目負責人,項目經費15萬元。
2008年4月,肖某從所在學院辦公室工作人員那里拿到28名學生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后,從2008年5月至12月以這28名學生的名義分7次領取勞務費共計82400元。而事實上,根據下達項目的這家部級單位對項目經費使用的規定,項目的勞務費只能支付給課題成員中沒有工資性收入的相關人員(如在校研究生)和臨時聘用人員,而作為學校教師,肖某無權領取勞務費。
因他人舉報,肖某冒領勞務費由此案發。海淀區檢察院于2011年7月對肖某以涉嫌貪污罪立案偵查。目前,肖某案已移送審查起訴,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審判。
今年54歲的肖某,此前曾長期在外省高校擔任英語教師,因為業務能力突出,后被北京的這所高校聘用,“跳槽”不到3年的時間,肖某又被任命為該校外國語學院院長。這樣一位事業有成的高校院長,卻因為區區幾萬元身陷囹圄,令人扼腕。
北京市海淀區科研院校集中之處。海淀區檢察院反貪局相關人士介紹,該院近年來已辦理多起涉及科研經費腐敗的案件,其中不乏科研人員因為經費腐敗而“栽跟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