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某公司的辦公地點在4層的兩個房間。在其中一個房間外的墻上,“哥倫比亞國際學院MBA/DBA中國管理中心”的標牌清晰可見。但記者多次敲門,始終無人應答。
記者隨后來到“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在北京的另一個辦公地點,清華大學東門外的創業大廈6層的一個房間。在那里,公司的標牌已被取走,房門緊鎖。記者從該大廈物業公司的客服中心獲悉,該公司“已經搬走了”,“其他人搬進來了”。
在創業大廈內,記者還看到其他一些教育咨詢公司的辦公和培訓場地,位于8層的一間“多功能教室”里還有人在授課。而同樣位于清華大學東門外的液晶大廈內,記者從該大廈的物業工作人員處獲悉,也有不少做教育培訓業務的公司承租樓內的房間作為辦公和培訓場地。
“上述案件中的不少犯罪嫌疑人都把公司的辦公地點選擇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校內或附近,有的嫌疑人甚至租賃學校的教室作為上課地點,或者聘請學校的老師給學員上課。” 饒明黨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些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一種‘傍名校’的現象,從而更容易獲得受害人的信任。如犯罪嫌疑人李某將辦公地點設在北大資源賓館,并稱其頒發的學歷是北大教育培訓中心與美國理工大學合作引進的教育項目,而犯罪嫌疑人胡某租用了清華園會議中心作為其上課地點。”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北京某高校的一位退休教師在今年3月20日傍晚向辦案民警作證稱,前一晚,有人請他到清華大學外的清華園賓館四樓會議室為某大學的一個高級總裁研修班的學生上課。但到了會議室之后,他發現到場的學生卻是林肯大學學習班的。
邀請該退休教師前去授課的中間人在證詞中提到,他曾受朋友之托找北京一些高校的教師去給一些工商管理類的研修班上課,“每個老師每天的報酬是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