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經過全民征求意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箭在弦上”。對這項關系每個人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基層群眾和醫務工作者充滿了期待。
長期以來,各界對藥價高、看病難、個人負擔重、公立醫院現行機制弊端多等“痼疾”反映強烈,新醫改方案在推行中能否準確命中這四大要害?
藥價高:切斷“以藥養醫”鏈條 基本藥物“有效不貴”
“雖然國家多次下調藥價,但很多藥品從藥廠出來進到醫院銷售,中間環節加價仍在十倍以上。”北京某知名三甲醫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醫生對新華社記者說。
我國醫藥費構成與其他國家大不一樣,藥費占一半以上,而其他國家一般是20%左右。這組來自衛生部的數據鮮明地揭示了,解決“看病貴”首先要在降低虛高藥價上下功夫。
“藥價是怎么定的,沒人知道,特別是對基層老百姓來說,完全一團迷霧。” 來自重慶農村的全國人大代表吳再舉說,鄉親們掙的那點辛苦錢,好些被虛高藥價掏走。
眾所周知,“以藥養醫”是問題癥結。人們從這次醫改中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醫改征求意見稿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公立醫院要通過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藥品加成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呂燕玲說,公益性是這次醫改的“指針”,必須取消“以藥養醫”和藥品加價。還需要注意解決部分新藥定價過高、藥品經銷商層層加價等問題。
基本藥物制度更給百姓提供了“有效不貴”的選擇。世界衛生組織推薦,312種西藥可以治療80%以上疾病。國家將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藥并重的原則,確定我國基本藥物品種和數量。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
吳再舉代表認為,基本藥物制度是好事,要公開基本藥物的清單和價格。這樣,才能讓基本藥物制度真正發揮減輕百姓藥費負擔作用。
看病難:基層醫院做好健康“守門人” 不再都擠大醫院
北京市宣武區居民張凱前些天四歲的兒子發燒,不想在大醫院排長隊,抱著孩子來到家門口社區門診。誰知醫生連聽診都不給聽,就連忙說這里看不了,別耽誤了。結果他又不得不跑到兒童醫院排了兩小時隊才看上病。
首都社區醫院如此,鄉鎮基層情況怎樣?安徽省銅陵縣鐘鳴鎮牧村雖有衛生室,但沒有專職醫生。這里的負責人湯長春告訴記者,他和鎮中心醫院同事們用業余時間無償、輪流到村衛生室上班,其實連鎮中心醫院也很少有醫學本科生。
人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在基層醫院缺乏足夠的醫療人才和技術設備的情況下,人們自然涌向大醫院。難怪有關部門在醫改調研中發現,80%到大醫院看病的病人,按理在基層醫院可以解決。
要解決“看病難”,就應當合理分流病人。這次醫改提出,在城市,由社區醫院提供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初級診療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在農村,政府重點辦好縣級醫院,并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教授是著名心血管專家,在德國行醫時一上午看7個病人,但在上海一天要接待100多位病人。他說:“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轉診分流體系,改變專家教授95%的精力看常見病多發病的狀況。同時要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使他們有能力承擔起‘守門人’的角色。”
吳再舉代表建議,國家要把醫療經費和資源真正向鄉鎮衛生所和村衛生室傾斜,配齊基本藥品、器械和醫務人員,讓農民生病后能在家門口得到及時的、適當的治療。而不是耽誤了、誤診了,然后不得不去城里大醫院看病。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長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模具廠拋光班班長楊梅說,醫改要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硬件建設和從業人員的培養.只有把基層看病的平臺搭好了,百姓才能放心選擇到社區醫院看病,從而緩解“看病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