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巴在彝人打歌場上縱情地舞蹈,為蓋瓦灑祈福。(適志宏 攝)
|
躍、撲騰、跺閃、打滾,啞神們使盡渾身解數,在眾人的目光下,在廣闊的大地上舞蹈。(適志宏 攝) |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位于云南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縣公郎鎮的蓋瓦灑是一個充滿神奇魅力,令人無限向往的地方。據說,被那里的“啞神”擁抱是很幸運的。
傳說中夜晚帶著丑陋的面具、跳著怪異舞蹈的“啞神”有著怎樣的魅力和笑容?帶著這些疑惑,二月八,我們和許多媒體朋友一道登上去蓋瓦灑的車,去赴一年一度的“啞巴神”會,開始了與“啞神”親密接觸的體驗之旅。
我們從南澗縣城出發,汽車在214國道線上風馳電掣,50分鐘后,我們就到達蓋瓦灑村的岔路,進村的盤山公路盤曲而迂回,約30分鐘后,在一塊平緩的山坡上,一個綠樹掩映的小山村出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啞神們居住的地方嗎?身旁同行的美女記者正在暗自慶幸終于快到了,突然公路上橫柵黃泡、棠梨棘刺檔住了我們的道路。將頭伸出窗外一看,公路旁還有盛裝的彝家阿妹、阿嫂在守候。我們的車子剛停下來, “新新客人請來到,彝家阿妹來接您。”阿妹阿嫂的調子就飛了過,對山歌?我們可不會啊,幾個人大眼瞪小眼,“為你才走這條路,為你才翻這座山。”幸好有跳菜藝術團的編導大哥及時給我們解圍;“路遠客人請來到,走路辛苦受餓著”;阿妹阿嫂的山歌還在飛,“愛玩不怕肚子餓,好玩好在就得了。”;“自從祖宗柵大路,有情才是自己拉”; “一年一回二月八,拉開大路慶榮華”精彩的山歌對唱在繼續,因為身旁有跳菜藝術團的編導大哥出口成章的山歌解圍,我們放心的在一旁看熱鬧,如此這般,我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編導大哥的即興妙對,讓對歌的阿嫂只好無奈地乖乖認輸了,一旁守護的大哥拉開棘刺,進村前這段短短大約1千米路程,我們闖過三關,終于來到村邊。還真有點象《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一般艱難,要在夜里體驗與“啞神”親密接觸不知還要經過多少磨難?這時,一道青松毛扎成的牌坊立在村口,上書“啞巴舞藝驅邪除魔保清平,彝家兒女迎祥迪吉樂安康”的對聯,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
走進村里,只見一條條整潔的青石板路如絲帶纏繞般的連著家家戶戶,村中的房屋都是青瓦白墻。在村委會休息片刻,熱情好客的村民就請我們到家里作客,在主人的盛情邀請下,我們走進路旁的施遠鴻大哥家,在寬敞整潔的堂屋里,女主人給大家端來一壇米酒,揭開壇蓋,酒香撲鼻而來,從來不喝酒的我們,也經不住誘惑,小小的嘗了一口,那味道又香又甜,沁人心脾,在嘴了久久留香。喝過香醇的米酒,主人就給我們端上豐盛的晚飯,雞肉、大塊的蓋碗肉臘肉,煮干蘿卜條、煮干板菜,炒木耳、炒菜花每一盤蔬菜都村民家里的,就連幾位從來不沾肥肉女記者,紛紛開戒吃起了臘肉。據傳這些都是“啞巴神”喜歡吃的菜,吃著 “啞神”喜歡的菜,喝著女主人為我們奉上一大壺很釅很濃的蜜茶,感覺“啞神”腳步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滿心期待著夜幕下與啞神的狂歡。
夜晚在眾人期盼中姍姍遲來,全村人陸續奔赴廣場中央,那里已經用松明子和干柴燒起了一堆篝火。篝火燃起來,蘆笙吹起來,身著彝族服裝的人們就圍著篝火,手拉手,肩并肩,跺腳、轉身,“梆梆梆……”的腳步踏地聲傳出老遠。脆生生的山歌從阿妹的嘴里飛了出來,阿妹唱了,阿哥也就不能閑著。于是,打歌的長龍在動,歌聲在飛揚。坐在廣場外的許多人開始加入進來,站在場外按了N百十次快門的記者朋友也躍躍欲試。扛著攝象機、照相機、拿著采訪的話筒就加入到打歌的隊伍中。篝火越燒越旺,人越集越多。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不管是臉色黝黑還是嬌嫩,人們都手拉著手,圍著篝火,歌不停,舞不停,“嘔噻噻……!”“哦!哦!哦!……!”。我們站在場子中間,看著他們打歌,聽著他們對歌,心情飛揚了起來。
時間在火熱的打歌對調中飛快地走動。午夜十分,突然一個聲音傳進了大家的耳中:“啞巴來了”,這聲音像炸雷一樣在人群中炸開了,就見許多人散開了,只看見六個頭帶面具,赤身畫著大大的王字,四肢用黑白二色染成斑馬狀,腰間掛著鈴鐺,手持木棍、木劍或者掃帚以及二個身披棉毯,頭帶木瓢,瓢把朝前,身后拖一竹蔑尾巴,上縛蕁麻的隊伍,在鑼鼓開道下,突然沖了進來。傳說中“啞神”終于出現了,場面突然靜了下來,打歌的許多早已退了出去,只有少數幾個膽子比較大的人還在遠離啞巴的地方跳著。啞巴們則圍著篝火跳起了他們的神奇之舞。快門被不斷地按下,閃光燈在夜幕下分外地亮閃。
傳說中的啞神在這個天地鋪就的大舞臺上隨心所欲的跳起了他們神圣的舞蹈。以神的名義,他們舞著蹈著,他們戴著面具,手持木刀,木劍、木叉,胯間懸著個鈴鐺,鈴鐺隨著舞步而發出悅耳的聲音,他們的舞步夸張而不失自然,他們在人群中隨意地追逐著中意的女人,那動作神秘而不失真情。他們在人們的關注的目光中,夫妻雙雙自然地躺在地上,大膽對愛侶表達愛意,他們的愛情自然而又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