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24日報道:北京市西城區的一幢80年代的紅磚樓里,一層不起眼的一扇小門里,穿著棉襖的居民們進進出出,很是忙碌。小門上掛了個綠色的牌子,寫著“西城區姚家井社區服務站”。這個不起眼的小地方甚至看起來有些寒酸,但是里面孕育了中國最先進的慢性病防治理念——家庭醫生服務。
11月的北京,69歲的馮秋云老人正和朋友們分享她創作的一首小詩和一個口訣。里面不僅講了保健養生的重要性,甚至還有一套健身按摩操,專門針對中老年人。馮奶奶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她在社區站學到的知識。她說:“我2005年來的社區站,以前就特別想過來,聽說這里大夫服務特別好,都是一對一的。好多我們同齡人以前都習慣吃藥來維持健康,很少有人從生活的細節做起,也沒有人告訴我們相關的知識。自從到了社區站以后,醫生們告訴我們很多疾病預防控制的知識,給我們省了很多錢。現在我們少吃藥,多吃健康餐,多運動,人也精神多了。”
社區防治的先進理念
姚家井社區服務站是1998年建立的,它也是全國最早提供家庭醫生服務,并針對社區居民健康作針對性指導。從建站開始,醫生們就挨家挨戶收集居民的健康信息,其管轄范圍內的1萬多居民如今都有了健康檔案。不僅如此,社區醫護人員還會定期對轄區里的慢性病病人隨訪。社區人手都有一個聯系卡,只要需要,隨時可以打醫護人員的電話咨詢健康問題,或尋求簡單的醫療幫助。
服務站的曹訥大夫已經在站里工作10年了,年輕的她2000年從協和醫學院畢業以后,就被分配到了這里。“剛來的時候確實挺失落的,以前特別想到大醫院工作,一個人負責很多病人,每天巡房,感覺那才像是真正的醫生。不過來了一段時間以后,我忽然發現這個工作很有成就感。和醫院的醫生不同,我們的工作是幫助居民保持穩定的健康狀態,避免很多疾病的發生。這幾年的努力,我們發現很多居民去醫院的次數少了。我覺得很自豪,我們改變了人們的健康觀念,對于國家來說,在未來的10年甚至更遠的將來會節約一大筆資源。”
對于很多從前沒有享受過這樣的醫療服務的居民,中心的存在有了很大的意義。66歲的張寶英老人家住西城區龍泉社區,和許多人一樣,她對自己的高血壓從前也并不關注。自從聽了社區中心的宣講,她現在每天都到中心量血壓,還把數據清楚地記在小本子上,隔一段時間就給醫生看,以調整用藥量。
同住龍泉社區的昌玉英老人,今年72歲了,她幾年前心肌梗塞之后,在社區醫生的跟蹤觀察下積極調整藥物,使用用量最少、副作用最小的藥。她因為身體不適右腿曾經行走困難,也是在社區醫生的康復指導下現在得以恢復。她感激地說:“社區的服務真是好,大醫院的醫生哪有時間給你做這么詳細的健康指導。不僅如此,我還在站里學到很多養生知識,比如一些菜譜。現在我都把這些知識帶回家去,教給子女,他們以后的健康肯定強過我們。”
日益嚴重的慢性病威脅
世界銀行今年7月發布的報告稱癌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為中國的頭號健康威脅,占死亡人數的比例超過80%,占國家疾病總負擔的比重達到約70%。據估計,未來20年,40歲以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者肺炎的人群有可能是現在的兩到三倍。衛生部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明確診斷的慢性病患者超過2.6億,超重者超過3億,高血壓患者超過2億。
衛生部疾控局副局長孔蓮芝表示,衛生部從1998年開始就在把目光由疾病治療轉向慢性病防控。而社區服務和家庭醫生的培訓又是改革中的重點。據了解,西城區的成功經驗從2007年開始已經在北京市推廣,并且在之后的三年內,培訓了2萬5千名家庭保健員。到2015年底,北京市有望培訓20萬家庭保健員。而上海、廣州、成都等地也在近幾年推廣了相同的社區服務模式。
王蓉大夫從姚家井社區服務站建立伊始就在社區服務。她告訴記者,居民健康狀況現在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以前很多慢性病都發生在老年人群中,現在很多40歲以下的年輕人也有了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中風,都有發生。如果這些年輕的人群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以后會給國家增加一筆很大的經濟負擔。”
世界銀行高級衛生專家王世勇在聯合國廣播電臺今年7月的一個采訪中表示,非傳染性疾病正在給中國衛生系統造成巨大壓力。他說:“1985年至2005年期間,醫療成本增加了70%。在2000年至2009年的醫療成本則增加了兩到三倍,而非傳染性疾病是醫療成本上漲的主要成因。非傳染性疾病同時對窮人和富人造成影響。一些傳染性疾病對于窮人造成的影響更大。2010年,至少有5億8000萬人至少存在一種同非傳染性疾病有關的風險因素。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因素有可能發展成為完全的非傳染性疾病。”
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中國人當前的健康壽命(即沒有疾病和殘疾困擾的健康年數)僅為66歲,比二十國集團一些主要成員國少10歲;慢性病死亡率高于二十國集團的其他主要成員國:中風死亡率比日本、美國和法國高4到6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死亡率約為日本的30倍。報告指出,在未來30年(2010-2040年)內,如果中國每年能將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所產生的總體經濟效益就相當于2010年中國實際GDP的68%,超過10.7萬億美元。
健康的探索
上海市是全國率先使用衛生經濟學指導衛生建設的城市。上海市靜安區,老年人口比例接近25%,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到老年人總數的23%,老齡化程度居全市首位。當地衛生部門曾做過監測和調查:全區每年因傷害住院的近400位病人中,約一半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當地衛生部門從2003年起就對居民健康進行社區管理,鼓勵居民從“防”入手,控制疾病。
上海市靜安區衛生局局長喬忠強說:“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顯示,影響個人健康和壽命主要有四個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占17%,身體因素占15%,行為和生活方式占60%,醫療衛生服務所占的比重僅為8%。不能等到患者生病住院,才考慮降低診費、藥費,而要讓百姓盡量少生病,不生大病,從源頭上減少維護健康的成本。”
據統計,靜安區老年人意外傷害的死亡率已從2003年的140.69/10萬人,下降到102.48/10萬人左右。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08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則顯示,與5年前相比,靜安區60歲以上老人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了1.82歲。
上海健康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胡善連介紹說:“衛生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或解決醫學問題,以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提高醫療的效率,是一門應用經濟學科。我們國家在衛生經濟學的指導下對慢性病的細致化調研還沒有開始,這是我們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
胡善連說,中央政府在過去的三年中對于衛生的經費有了很大的投入,人均衛生經費增長到了現在的每人25元,在很多大城市達到了人均50元甚至更多。他說:“中國慢性病的研究從1993年就開始了,但是一直沒有整體細致的劃分,但只有細致地把每一種慢性病的情況都搞清楚,才能更好的決定我們先把錢用在什么病種上面。只有研究好一個投入產出比最大的計劃,才能把錢用到刀刃上。只有對慢性病有一個整體的系統性把握,才能更好地做好防治。”
尋求改變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表示,不健康的飲食和運動太少是都市人群身體健康的破壞性因素。胡教授說:“報告統計數據表明,如果能夠有效地控制慢病,健康成人工作時間可以增加16%,個人的收入可以增加20%。控煙是其中很重要的舉措。如果全世界吸煙率控制到5%以下,全面實現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控煙框架公約,1年就可以看到心血管疾病防控見效。心腦血管疾病是慢病防治中的一個要點。”
胡教授還強調,減鹽也是慢性病防控的一個重要內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城市人均攝入鹽量為每日11克,農村地區為每天17克,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成人每日食用鹽量僅為6到8克。他說:“只要將全人群食鹽攝入減少15%,在23個低中收入國家,10年減少850萬死亡。減鹽的遠期效果是減少年齡相關的血壓升高。替代鹽推廣在中國有重要意義。”
全民防控慢病,政府的多部門合作也是很重要的。衛生部疾控局副局長孔蓮芝表示,我們國家在防控策略和理念方面與國際完全接軌,國家對慢性病防控也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在深化醫改對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經費支持,下步需要重點加強的應該是建立多部門的合作機制,出臺有利于慢病預防的公共政策,并加大力度推廣實施有效的群體干預措施。
她說:“芬蘭70年代末期男性成人死亡率居全球之首,經過調整種植業(鼓勵農場主種水果)、食品產業結構(植物黃油和高纖維素面包)、合理的物價政策(鼓勵百姓選擇健康食品)、廣泛的宣傳教育(包括超市物品擺放)等,心血管死亡率明顯下降。歐洲某些國家對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征稅。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幫助居民做好健康建設,是一個很重的任務,我們在今后還要多花功夫。”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2011-11/24/content_1415071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楊萬麗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