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1日報道:或許因為目的地是喀布爾,印度德里機場懸梯邊空乘將我包里的10個印有China Daily鑰匙扣的小禮盒逐一拆開。盡管后面其他旅客正排著長隊望著她,她還是沉穩地打開每個塑料包裝,用手捏了捏,確認沒事后,才讓我登機。
我和攝影記者臨時改走德里源于一個突發情況。就在這次起飛的前兩天,旅行社突然告知兩周內由烏魯木齊起飛、國內唯一直達阿富汗一周一次的航班都取消了。
而這一切不尋常,似乎早有預告:之前,我和一個被“老板命令,不得不去”考察旅游項目的經理在阿駐華大使館外不足10平米的傳達室里,通過聲控系統對話完成了簽證的遞交和申領程序。
飛機降落時,喀布爾機場艙外38攝氏度。“吱”地一聲,后座一名西方面孔的人拉開行李箱后麻利地取出防彈衣套上。
而來接我的,居然是一輛車門厚重的防彈車,前座還有一位端著機槍的警察。
厚厚的車玻璃外,人們騎著鳳凰牌自行車或擠在印有各國文字的巴士上,在軍用直升機盤旋的天空下,安然地與插滿天線雷達的軍車同行。
但平靜之下,近年爆炸后損毀的建筑、日前汽車爆炸的殘骸、使館鐵絲網高墻外加設的厚重的混泥土石板,似乎在警告危險一觸即發。
我們的相機無意中甚至拍到街邊手握齊胸機槍的孩子。
“別拍”,“鏡頭別對著女人”,“警察,快把相機收起來”,是翻譯Mateen Yousofzai和隨行警察對我們說得最多的話。
911事件引發2001年戰火后,千年古都喀布爾內僅剩50萬人。而今由于國家南部塔利班勢力猖獗,從各地前來謀生以及從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回歸的難民又把首都人口推升至近280萬。
總有小孩在交通擁堵時提著鐵皮罐子在飛揚的塵土中要為人擦拭車窗或者行乞。
新的政權雖然允許年輕女子露出臉龐,讓一些年輕男子穿上筆挺的西裝,然而穿一襲藍衣,只有眼部布料透明burqa的人仍是那么奪目地隨處可見。
即便喀布爾城滿街跑著從世界各地運來五顏六色的二手汽車,但除了悍馬里的墨鏡,幾乎看不到當地以外的面孔。
我原想走訪一個聚集著較多經營建材和做噴繪生意中國人市場的計劃也被警察強烈反對:“人多的地方最容易受襲擊”。
“眼睛”里的亮光
據官方數據,中國與阿建交五十余年間,派員赴阿參與了包括公路、水壩、醫院等19個社會保障和國家能力構建的大型項目。
截至2006年6月底,官方數據顯示中阿簽訂經濟合作合同金額達1.41億美元。
而近年中國民間公司在阿富汗重建的投資亦越顯活躍。
2007年,華為技術公司和中興公司又與地方電信公司簽署了1000萬美元的合同,幫助進行移動通信技術改造和固網擴容和設備的供貨。
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和江西銅業合作投資開發的世界較大的艾娜克銅礦。
而這也是阿富汗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項目。以至于在阿富汗財政部已審批《1390年(公元2011年)年度國家預算報告》中,艾娜克項目盡管尚未開工,仍尾隨“國內收入”、“捐助撥款”,被列為組成國民收入的三部分之一。
銅礦位于喀布爾東南方向35公里盧格爾省區。短暫的行程,地方卻安排近三十余名站在四輛皮卡上手持機槍火箭彈的警察夾道護送我們的采訪車。
早在1979年蘇聯進軍阿富汗時,地理學家就已采集了銅礦樣本,并在地圖上標注出這個普什圖語中名為Aynak,意為“眼睛”的銅礦。
據地方官員所述,之前抗擊蘇聯的塔利班組織也曾在礦區附近建立過基地。而今,受阿富汗礦業部雇傭的掃雷公司正在海拔2300多米的烈日照射下,于道路兩旁用白色的石頭標記出已掃清地雷的安全區域。
2007年,在世界銀行監督招標下,中冶集團以比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歐洲等國更合理的價格及良好的社會承諾成為首選投標人。
彼時,分析師表示,如果開采順利,阿富汗的年財政收入會大大增加,或相當于阿富汗2006年國家財政預算的40%。
而事實上,當地官員表示對艾娜克的期望不僅僅是增加財政收入,促進民生,還想它能起到“示范作用”。
美國權威機構勘探報告顯示,阿富汗非但銅礦資源豐富,境內從未被開采過的石油、鐵、鋰等各類礦產資源預測價值將超過1萬億美元。
相比之下,2010年阿富汗GDP僅為170億美元,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獨立機構布魯金斯學會因而報告稱阿富汗全國的礦業將“有助于病中的阿富汗”。
除了經濟效應,銅礦在當地的社會效應也備受關注。
據當地Afghan Power Human Resources Service公司調研發現,銅礦內和周邊29個村莊兩萬五千人口就業率低至35%。僅有一個高中和一個醫院。
阿富汗礦業部官員曾表示,開發艾娜克銅礦將為當地提供“一萬個就業機會”。項目中的中國員工主要是技術人員,在不影響運營的前提下會盡量使用當地員工。
“有了這個項目,本地人就不用離開阿富汗到伊朗和巴基斯坦找工作了,”人力資源公司執行官Abdul Wali Ahmadzai說。
據Ahmadzai 介紹,艾娜克項目雖然還處于前期準備階段,需要的員工不是太多,但是中標合作投資開發銅礦的中冶江銅艾娜克礦業有限公司(MJAM)已經聘用72名編制員工和420個臨時員工。
“一些工人以前走著從村里來上班,現在都買了摩托車騎車來上班了,” Ahmadzai說。
據當地盧格爾省長Loden介紹,在當地數百名繳槍從良前塔利班武裝分子中,除了為政府工作,還有約70多人正為銅礦項目提供服務。
“沒有工作的話,當地人很容易被武裝分子說服,或者拿起槍開始偷搶。現在有的前塔利班成員有了房子,有了工作,自然開始過上平靜的生活。”
MJAM公司七月底已經開課為當地培訓第一批30余名技術工人。每批學員正花一個月時間學習技術、管理、安全生產、和中文等課程,并將用兩個月時間實踐操作。
培訓學員中頭戴棒球帽的Yasir Allmadjai一心報效國家。他曾于巴基斯坦在非政府組織“Save the Children”幫助從阿富汗逃入巴境內的難民,也曾在巴阿邊境帕提亞省(Paktika)為美國組織的省級重建團隊項目(Provincial Reconstruction Team)下轄的軍方擔任翻譯。
但這個21歲的年輕人去年卻因工作時常面臨交火的危險,而當翻譯又受到塔利班威脅而辭掉了那份高薪工作。
“阿富汗沒有經濟能力和技術獨自進行開采和冶煉。我們需要中國這樣的合作伙伴幫助國家的發展,”住在周邊村莊的Yasir說。
據合同要求,中冶還承諾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將在當地修建學校、清真寺、醫院等設施。
此外,由于阿富汗鐵路目前無法支持運輸數十噸礦石的火車,中方正在進行鐵路建設的可行性研究。
銅進銅退
然而,這一互利的項目從2009年7月9日銅礦開工起卻并非一帆風順。
安全上,礦區周邊遭到過火箭彈襲擊,還有過詐騙電話、路邊炸彈等威脅,雖然這些都沒有對公司造成人員及財產損失,但卻給員工的心理造成一定影響。
在文物問題上,2009年礦區周邊相繼發現19處文物點,這些文物點部分在很久以前已經被盜過,從已發掘的文物點來看,多是一些破損的佛像、佛塔和陶器殘片。
目前阿富汗政府正與法國大發公司和其他國際組織合作,對項目影響區域的文物進行挖掘。
“MJAM尊重阿富汗對文物發掘和保護的意愿,完全理解阿富汗政府在保護文物和發展經濟之間做出的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最大化的任何選擇。”公司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表示。
“在其它如環境評估、尾礦庫選址、土地征用等方面,阿富汗政府正在積極努力,但是由于問題本身的復雜性,上述問題的完全解決尚需時間和中阿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
為此,該管理人員“對在阿富汗經營的企業不僅要懂管理、懂經濟、懂政治還要懂外交”深有感觸,“我們必須依靠當地政府,將責任約定好,安全愉快合作。”
目前,礦區內村莊、果園、宅基地、牧場等權屬調查已經完成。如果土地征用、文物挖掘等條件能如期完成,預計項目將在3年左右的時間建成投產。
安全方面,省長Loden認為如果2014年聯軍(編按: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按計劃撤出,反政府武裝針對外國軍事力量的行動也會相應減少,銅礦和盧格爾省的安全形勢不但不會惡化,反而可能會更為安全。
“阿富汗軍警人數大大超過反政府武裝,雖然我們沒有先進的飛機和大炮,但一定能像2011年剛推翻塔利班政權后那樣,保持3年內沒爆炸襲擊那樣的平靜”,這名曾在2002年至2005年帶領士兵在阿富汗六個省與塔利班戰斗的前將軍說。
據阿富汗財政部《1390年年度(公元2011年)國家預算報告》,阿富汗全國警察人數和軍隊人數今年底計劃分別將增加至13.4萬和19.2萬人。
“現在銅礦和我的家都是阿富汗警察自己看守,沒有外國力量參與,”Loden說,“我們能守護好銅礦,能守護好盧格爾省,我們也有信心守護整個阿富汗!”
戰爭傷疤下的期盼
在喀布爾Qalae Wazir社區Qargha路旁的貧民窟,雨水將泥巴路沖成一條條水溝,50歲的Dad Ali坐在前晚雨水潤濕的薄毯上。
去年,Ali剛和三個兄弟帶著40口人的大家庭從巴基斯坦、伊朗逃難回來。
“那時國內打架,不出去的話就沒工作,沒飯吃”,黝黑、謙遜的Ali帶著一頂白凈的穆斯林禮帽。
然而,在將家里的女人和小孩送上車,男人們沿著邊境線步行3天3夜進入巴基斯坦后,一家人卻因為語言不通僅逗留了20天。隨后一并再度千里迢迢卷著被子輾轉至伊朗一個名叫希洛斯(音)城市的磚廠打工。
那是2008年,阿富汗全國人均GDP僅為359美元。
“可伊朗人不喜歡我們,說我們身體不好,所以警察讓我們回去”,Ali說2010年被驅逐回國后,大人們都找不到工作。
回到阿富汗修建一間10平米大,一米五高的土房子,Ali只用了6000阿尼(約合120美元)。房頂是幾根木棍,鋪上油紙,再糊上一層泥,而窗戶就是一層塑料薄膜。
他30歲的弟弟Shiklula在空地里種了幾株“好看又能炸油”的向日葵,妻子能為家里做的裝飾僅僅是在天花板一角插上一束粉紅色的塑料花。
一家人只能靠小孩撿廢鐵賣錢,政府一天發放一次的馕、土豆和胡蘿卜救濟為生。或許是因為地面潮濕,習慣坐地毯的孩子們常常向大人哭喊著“腳痛”。
綠色眼睛布滿了血絲的Jamshid今年12歲,一周情況好的時候,他能撿2-3公斤廢鐵賣50阿尼。這個懂事的孩子總會一分不少地將錢交給父親供一家七口開支。
盡管阿富汗公立學校學費全免,但是Ali和兄弟家里30多個孩子卻都全部被迫輟學在家。
“學校離這兒太遠了。上學還要錢買衣服,”Jamshid抱著鐵皮水壺邊喝水說。“還要買筆,買紙,都太貴了。”
Jamshid說他的夢想是長大后“有地方住,做醫生”,而原因再簡單不過,“因為阿富汗病人很多”。
然而,對于靠點煤油燈取光,從水井里打水喝的Ali一家來說,孩子們的夢想似乎遙不可及。
距2001年外國軍隊出兵阿富汗至今已十年時間。軍用直升機還不時飛過Jamshid家漏雨的屋頂,晴天揚灰雨天成溝的小路。
事實上十余萬外國兵力協助阿富汗維護秩序并未交上令人滿意的答卷。聯合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六月底,阿富汗1462名平民在沖突中死亡,而北約軍隊行動致死其中的14%。
數十位與中國日報記者交談的受過教育的阿富汗人都認為國內的紛亂不是政府與武裝力量之間這么簡單的二元對立。
“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來到阿富汗都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有的國家希望阿富汗不穩定來達成他們的目標”,阿富汗中部盧格爾省省長Afegalla Loden在官邸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說。
“我們需要外國的捐款援助,但不要外國人打阿富汗同胞,”喀布爾19歲大學生Abudulla Nasir和他的同學說。
阿富汗商務部WTO官員Baraimal Jeryan則認為,“與國家安全一樣,發展也是同等重要的基礎架構,阿富汗發展目前最急需吸引外資”。
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經商處仵剛晨參贊表示他觀察到阿富汗人民對發展的“強烈渴望”。
在礦區一道門禁旁自己開墾的小花園里,53歲來自喀布爾的警官Ata Mohammad說,他相信戰爭在已有數千年歷史的阿富汗一定會結束——就像中國幾十年前從外國侵略者手中獲得和平和穩定那樣。
“我希望幾年后當你再回來艾娜克礦區時,你會看到周圍有很多漂亮的辦公樓和房子”。
“阿拉保佑我們。”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9/21/content_1374555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
(中國日報記者 王化中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