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1日報道:藝術影院在北京日趨火熱,但上乘之作的匱乏成為制約藝術影院發展的最大障礙。
一個夏末的晚上,29歲的自由職業者楊大猛出現在北京一座四層樓的屋頂花園里。
同他一塊兒的還有另外100人,他們或坐或臥,呷著軟飲和葡萄酒,看著大銀幕上放映著的德國默片《大都會》。現場有一個三人樂團為這部上世紀20年代的科幻經典影片伴奏。
“一切都是我想象的那樣。”楊大猛說。
在屋頂上放映這部經典影片的想法誕生于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作為北京幾家正蓬勃發展的藝術影院之一,百老匯電影中心成立于2009年,地點就在同一幢樓的一層。
國內影院上映的多為商業片,而諸如百老匯電影中心的藝術院線則試圖向觀影者提供不同的選擇。尤其是在北京這樣一個擁有全國80%的藝術院校、電影工作者以及電影公司的大都市的觀眾。
《大都會》是“屋頂上的大都會”主題放映會上放映的三部德國默片之一。從8月31日到9月11日,該電影共放映了6次,其中3次在屋頂上放映。
百老匯電影中心市場推廣部經理吳靖告訴《中國日報》,屋頂展映每場約100元的電影票都基本售罄。
吳靖從影院開張之日起就一直在那里工作,相對于經理一職,她覺得自己更像策展人。
“目前,我們還在培育國內藝術片市場。要將更多藝術片愛好者帶進電影院,我們還需要時間,”吳靖說。
缺乏質量上乘的藝術片困擾著吳靖。
中國每年引進40部左右的外國影片,且在商業院線上映的所有國產和進口影片都需通過電影局的審查。
吳靖從通過審查的影片里選取藝術片。“很遺憾,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她說。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影院主管謝萌也有著同樣的擔憂。
藝術影院作為非盈利性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一部分,無須獲得官方的許可便可擇片,但謝萌還是覺得佳作難覓。
“我們不引進外國電影用于商業放映,但進口藝術片還是牽涉到很多手續。”謝萌說有時他們不得不尋求大使館的幫助。
“另外,至少是到目前為止,國內電影人并沒有許多藝術片佳作推出。”
中國電影資料館的
事業發展部文化交流科科長孫冬梅對此卻更顯樂觀。
電影資料館是由政府支持的,館藏三萬余部中外影片。
過去的15年來,這里每周放映一到兩部外國影片,大部分放映的影片從未進入商業院線。
最近放映的影片包括呂克貝松的《這個殺手不太冷》和伍迪艾倫的《獨家新聞》。
觀眾只需20元即可在該館看場電影,而在京城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的電影票通常不止50元。
對此,孫冬梅解釋說“我們是學術機構,并不試圖賺錢。”
真正讓孫和她的同事覺得為難的是挑出那些影迷想看的影片,為此他們不得不經常在微博和網上論壇尋求幫助。
盡管擔心因藝術片佳作的匱乏,藝術院線在市場上會難以自立,這些影院的管理者在面對影迷們日益高漲的藝術片觀影熱情時顯得很興奮。
百老匯電影中心的吳靖特別提到了廣受歡迎的青年導演新影像影展。這個影展推介的是一些青年導演早期拍攝的未進入主流院線的作品。
《碧羅雪山》是其中最為成功的一部,它講述的是中國西南部傈僳族的故事。
該片對白為傈僳族語言,出演的都是業余演員。《碧羅雪山》遭主流院線冷遇,卻自今年4月起,定期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的200人影廳放映。一票難求的火爆場面讓該片導演劉杰驚訝不已。
在吳靖勸他在百老匯電影中心放映該片之前,劉杰從沒想過要將這部電影帶進影院。
劉杰說,“我不想讓我的電影出現在影院一天就消失不見,這在一般的電影院是常事兒。但百老匯(電影中心)和這兒的觀眾尊重并珍愛這部電影。我非常感謝影院有魄力放映并理解我的作品。”
目前百老匯電影中心擁有會員約6000人。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影院的謝萌也注意到了不斷上升的觀影人數。
他說過去電影放映后很少有人在提問互動環節發聲,但這一現象在最近幾年明顯改觀,很多人會提出相當專業的問題。
“我們希望能出臺一些更開明的政策,這樣能進一步推動藝術片的發展,”他說。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1-09/21/content_1374531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劉瑋 編譯 吳穎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