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16日評論版頭條文章:在2011年《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新增的214位億萬富翁中,就有108位來自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金磚國家的億萬富翁占總上榜富翁的四分之一,而5年前,該比例僅為十分之一。其中上榜的中國億萬富翁數量幾乎翻番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仍有1.5億人每人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超過60%的城市居民買不起房。與此同時,中國的基尼系數——衡量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主要指標,在2006年達到創紀錄的0.49。近年來,該系數一直在0.5左右徘徊,超過了“警戒線”。很多人認為,收入差距實際上要遠大于官方數據所顯示的。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富有個體數量不斷增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人的財富主要來自民營企業、房地產投機、首次公開募股以及高薪工作。有趣的是,中國百萬富翁的平均年齡為39歲,比西方的百萬富翁年輕15歲。
盡管,從歷史上看來,在追求經濟繁榮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似乎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貧富懸殊。現在,中國的關鍵問題是要把重點放在實施大膽的、全面的再平衡改革上。
調整中國的發展模式,意味著把GDP增長更多地轉向“以人為本的增長”,以提高普通公民的福利。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投資加劇了家庭收入占國民收入份額的下降,導致消費只占GDP的35%。這一數據對任何經濟大國來說都是歷史最低的,也遠低于印度等其他發展中國家。
為了扭轉這種趨勢,需要采取各種措施進一步提高家庭收入,包括制定強制性的工資增長目標、多投資社會福利項目、擴大經濟適用房,以及全面改革個人所得稅體制。
由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委員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市約68%的勞動人口在收入最低的行業工作,如制造業、建筑業、餐飲業和零售業。在上海,每月最低工資為1120元(合170美元),盡管該工資水平在中國城市中排第二高,它只是該市平均工資的30%左右,而1993年這一比例為44.6%。相比之下,國際公認的水平是某市每月最低工資應該不低于其平均收入水平的50%。
顯然,按勞分配原則應該進一步體現市場上勞動力的價值,但是這樣一來,“初次收入分配”就變得更重要,因為如果初次分配出現問題的話,很難通過二次分配糾正。
金融系統必須在縮小收入差距中發揮作用。逐漸放開利率可能是提高存款利率的更好方法,這樣就能在通貨膨脹時期維持家庭的購買力。與此同時,提高貸款利率可能有助于遏制投資,并把財富從生產者轉向各個家庭。
鑒于目前流動資金緊縮的環境,中國的銀行急需資金,并在通過探索創新方式為高價值顧客提供財富管理產品,以增強吸納存款的競爭力。其結果是富有的個人和公司仍是銀行系統的最大受益者。
鑒于中小型企業對創造就業有著重要作用,中國的銀行應該在一個更加平衡和協調的基礎上發展,讓小型企業和普通百姓更容易獲得小額貸款,以提高就業率和增加家庭收入。
據估計,今年中國的奢侈品銷售額將上漲25%,從而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場。與此同時,根據環球藍聯——一家提供退稅和購物服務的瑞士公司的報告,中國游客在歐洲以人均消費744歐元(合1056美元)在免稅消費者清單上排名第一,將人均消費554歐元、521歐元、368歐元的美國人、日本人、俄羅斯人遠遠甩在后面。
而藝術品交易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中國的富有精英階層正在快速增長。來自英國藝術品市場聯合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藝術品拍賣總額已達83億美元,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3%。超過英國(22%),僅屈居于美國(34%)之后,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品拍賣市場。
調整有關奢侈品消費的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復雜的。降低某些奢侈品的關稅既可以促進進口,又可以讓有錢的中國人將錢花在國內。并且這還可以起到吸收流動資金以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對制造業進行改革的同時,中國必須創造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及高科技產業。這正是提高勞動者報酬、刺激國內消費以及加強我國在全球制造業鏈條中的議價能力的根本措施。
數十年來,不斷擴大的收入差距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和亞洲國家一直面臨的難題。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成功避免了這一難題。由于其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快速發展的城市化使得中國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如果中國無法縮小貧富差距,那么中國將無法保證其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議題,更關系到政治和社會的穩定。牛津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科利爾曾收集研究幾乎所有國家1960年以來的資料,他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在達到一個特定的收入門檻之后,當人們變得越來越富有的時候,民主國家變得動蕩的可能性較小,但是獨裁統治國家將會變得愈加動蕩不安。
通常,在那些正在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國家進行的改革會被一些特殊利益集團所束縛,而這些特殊利益集團正是滋生權力尋租、投機和腐敗的原因。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設計一套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
但重新平衡經濟絕非易事,因為這既需要強勁的改革動力,還要有一個合適且謹慎的方法,同時還要對時局有清醒的認識。(作者系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 編譯 張斯 劉亞文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