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久久综合-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香蕉久久久久-久久网站视频-久久网免费

  要聞|時政|財經|評論|特稿|社會|媒體拓展|
  精彩推薦 拉登住所搜出大量黃片 想殺奧巴馬都著了魔|日本研發出貼地飛行列車: 能耗低 速度快|智利礦難救命紙條書寫者要求總統歸還|
中國日報精選
災難面前,信息重如生命
2011-05-13 12:28:24     

打印文章 發送給好友 分享按鈕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12日四川廣元、綿陽報道:2008年5月13日凌晨三點,汶川地震發生后12個小時,青川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王生躍急匆匆地趕到廣元。他受縣委書記之托,從120公里之外的青川徒步趕來,遇到斷路走一段,再讓當地老百姓用摩托車載一段,已經連續趕了10個小時的路。

當時廣元市政府應急辦主任張志榮和其他領導正在市政府大院里指揮救援工作。王生躍氣喘吁吁地報告說,青川地震后損失非常嚴重,死了很多人。縣城里房屋倒的一塌糊涂,到處有人喊救命。張志榮回憶說:“我們問他:究竟死了多少人?他說,不知道。我們又問:究竟倒了多少房子。他說,那也不知道。青川縣和下面的鄉鎮已經聯系不上了。”

對災后救援來說,及時準確的信息和帳篷、飲水一樣重要。當時廣元在這些方面都有缺陷。然而,地震三年過后,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王生躍趕到廣元之前,張志榮已經和市里其他6個縣區取得了聯系,唯獨青川聯系不上,當地的通訊還沒有恢復。市政府派了3路人馬,一共400多人趕赴青川了解情況。兩路從南邊的竹園走路去青川,一路從北邊的白龍湖坐船過去。可是由于電話不通,這三路人出去以后都杳無音信。

地震當天,廣元統計一共死了13個人。當時市里覺得震中在汶川,距廣元還有200多公里,問題不大,聽說綿陽災情嚴重,就把消防隊、礦山救護隊都派到綿陽去了。后來,越來越多的信息漸漸匯總上來,廣元的實際死亡人數超過4850人,遠遠超出了當地政府最初的預期。

自從2001年到救災辦(后改稱應急辦)當主任以來,張志榮一直都想建一個應急指揮中心,想了幾年都不行。地方財政沒錢,建不起來。

應急辦有10個員工,一年的辦公經費只有5萬元,從水電費到差旅費,日常工作的各項開支都包括在里面。中央財政預算的救災資金只有災害發生后才有,通過民政部門下發,主要用于救濟災民的房屋、吃穿用等。廣元一年最多拿到過1500萬元。四川省財政預算也有一筆救災資金,一年大概三四百萬。廣元市每年還有100萬-300萬的災害儲備金。那時,真正想搞應急救援裝備和應急指揮系統是沒錢的。

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場大地震幫他實現了多年的心愿。

震后市里出資買了15個衛星電話,以確保政府主要部門在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之后能保持溝通的暢通。縣政府也根據自身的預算和實際需要購買了衛星電話。作為10個極重災區之一,青川縣每個鄉都有一個衛星電話。

在移動公司的協助下,市縣鄉主要領導都配上了移動應急電話。這些電話在電力供應、手機和有線電話中斷之后,可以使用超級基站,通話不受影響。

2010年12月,應急指揮中心完工。建設這個中心一共花了400多萬元,包括辦公和指揮系統等等。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廣元市所轄的7個縣區都可以登錄應急指揮系統,向上級政府匯報并隨時在系統上更新事件進展情況,還可以把在現場拍攝的圖片和視頻傳到系統上去。這樣省長坐在省里的應急指揮中心就能看到現場情況。

系統里有一幅指揮地圖,可以顯示到每一個村莊。如果什么地方發生災害了,張志榮就通過系統讓地圖顯示在大屏幕上,向各個部門的同事展示這次災害發生在多少個鄉,哪幾個鄉受災情況較重,哪些受災較輕。

然而三年前,他們只有一幅紙質地圖。地震后,廣元市政府各部門都從樓里搬出來,到院子里去辦公。張志榮把自己辦公室墻上掛著的一張廣元市地圖取下來,掛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樹上。所有領導都圍著地圖做決定、下命令。

如今,應急指揮中心建成以后,廣元在應急指揮方面提前發展了幾十年。張志榮說:“要是按照以前常規的發展速度,20年以后我們可能都建不了這樣一個設施。”

青川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彭仕揚告訴《中國日報》,災前,中國的縣級政府一般停留在一個應急方案、隊伍保障和物資準備的階段。震前青川有24萬7953人,儲備的救災物資數量很少,只有70頂帳篷、1000床棉被、6000件衣物。

那時,廣元擁有的主要救援裝備是沖鋒舟,還有繩子、防洪用的鐵絲、木頭等簡單裝備,沒有生命探測儀。去青川救災的人只能拿個鐵鍬。

震后,中央給廣元投入1148萬元,由政府統一采購,給當地補充了急需的生命探測儀,以及推土機、挖掘機等大型救援裝備。

應急物資的匱乏給當年參加地震救援工作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平武縣衛生局長張天祿回憶,當時災區的醫療救援從消毒、包扎、止血到簡單做手術的用品,什么都缺。最缺的是止痛藥,很多傷員因為外傷太嚴重,甚至乞求醫生把他弄死。平武縣醫院垮塌后,救援人員把床單剪成繃帶一樣的布條包扎傷員用;沒有酒精、碘酒,就用商場搶出來的白酒消毒。

張天祿說:“在地震中,平武衛生系統損失慘重,用生命的代價換取了現在的發展機遇。”據統計,該縣在這場災難中共死亡3014人。

震后平武獲得了3億元資金,建了10個縣直醫療衛生單位、25個鄉鎮衛生院。每個衛生院都建了急救站。該縣還補充了100多名衛生人員,占原有總人數的40%。縣衛生系統對急救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和全員急救基本知識培訓,并針對公安、教師、公務員、鄉村干部組織了一般的急救常識培訓。

綿陽市衛生局局長秦曉明站在衛生管理的角度,對地震中應急救援工作進行了反思。他說:“老百姓在自然災害發生后,自我保護的能力還要增強,相關知識還要普及。我們從幼兒園階段開始,就要對不同人群進行教育,提高全民族應對自然災害的自我保護能力。”

他建議,應該在各級黨校和行政管理學院開設應急救援的相關課程。“他們是公共服務的指揮者,只有他們掌握了相關知識,一旦自然災害突發時,他們才不需要領導下指令就知道應該干什么事、發布什么指令。”

秦曉明的建議得到了北川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文剛的認同和支持。地震發生時,文剛正在北川縣委大樓三層辦公。由于辦公室里沒有廁所、三角地帶等可以躲避的地方,當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躲到門框下面去,因為門框上面有圈梁,比較穩固一點。樓房坍塌后,他被埋在辦公樓的廢墟里,昏迷了20多分鐘,震后半小時左右從廢墟中自救出來,發現原來的三樓已經變成一樓了。

之前縣地震局在縣委辦公樓里搞了一些地震知識的普及,講怎么識別、躲避、逃生,他剛好去看了。“后來我們能夠幸存下來,第一感覺就是地震應急知識的普及太重要了!”他說。

震后,北川的生態變得非常脆弱,次生災害很頻繁。2008年9月,北川發生了特大洪災,雨水裹挾著山上松軟的砂石,沖毀了很多地方,包括位于老縣城和擂鼓鎮的臨時安置點。

這場災害給北川敲響了警鐘。當地官員對全縣所有經過專家勘定的地質災害點進行了全面治理,采取了挖排水溝、鞏固河堤等預防措施。政府在每個集中安置點培訓了一個地質災害監測員,同時作為應急聯系人。 一旦發生災害,當地主要由他負責聯系、指揮。

從四月到十月,縣政府都要派人下去檢查重點次生災害點的治理情況和逃生準備情況。文剛負責檢查永安鎮。鎮上的元門壩村位于很多河流的中下游。村里準備一面鑼,開會明確,如果雨下的比較大,有可能形成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當天晚上就會敲鑼,通知村民向某個地方轉移。轉移路線由國土地質部門統一設計。

在新的管理體系下,2009年以來,北川沒有再出現問題。去年四川防汛形勢很嚴重,洪水沖毀了從都江堰到汶川的公路,但是北川沒有死一個人。

汶川地震后,我國民眾的防災意識有所提高。醫院、學校、政府等機構都加強了防震減災教育和應急演練。

綿陽市中心醫院院長王東表示,“應急預案固然重要,但是災難來臨的時候,預案不是在電腦里,就是在辦公室的抽屜里,拿不出來。真正依靠的是我們平時對預案的演練。”

青川縣馬鹿鄉中心小學每學期都要對全校900多名師生進行防洪、防地震、防泥石流的應急訓練。在防震演練中,一聽到警報器突然拉響,學生就按座位順序分別從最近的門出教室,從不同的樓梯疏散,以最快的速度到操場上集合,以班為單位蹲在操場上,抱成一團。據校長黃勇介紹,一般不超過10分鐘全校師生就能疏散完畢。

張志榮提醒記者,盡管政府和民眾對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理都比以前更加重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災難也在淡忘。

在新建成的、地震設防烈度為八度的青川中學里,記者遇到了17歲的高二學生段炳嬌和李曉琴。她們表示學校沒有教過學生如何在災難來臨時逃生和自保。

“我們必須教會子孫后代生存、防災的本領。”張志榮說。“目前地殼運動非常活躍,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就忘了痛,否則可能還會死很多人。”(中國日報記者 江雪晴 編輯 潘忠明)


新聞熱搜
 
商訊
視覺
博客
組圖:PS強人的喜感作品
不得不說,搞PS的這幫人,有時候真的是,太壞了。瞧人家客服大閨女都被P成啥了 >> 詳細

論壇
2011全球十大吸金超模
T臺生命短暫而絢爛,福布斯剛剛發布了本年度最高薪酬模特前十名單,相比去年又有變化 >> 詳細

財經
點擊排行
 
 
英語點津
網站地圖                  
國際 要聞 深度 亞太 北美 中東 拉美 中外關系 國際組織 海外看中國
評論 本網視點 國際時評 中國觀察 財經評論 網友熱議 影視書評 聲音 漫畫 外交講壇
財經 國際財經 中國經濟 分析評論 股市基金 房產動態 經濟數據 消費旅游 理財保險 資訊搶鮮報
博覽 奇聞奇觀 科學探索 歷史揭秘 勁爆丑聞 名人軼事 精彩熱圖 幽默 本周推薦  
音畫 環球瞭望 社會百態 娛樂時尚 圖吧博客 論壇精選 軍事天地 時事熱點 圖片專題  
軍事 軍事廣角 即時消息 裝備圖集 中國國防 國際防務 軍事評論 專欄    
  臺海風情 臺海熱點 臺灣旅游 臺海局勢 走進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