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5月9日評論版專欄文章:前一陣子,菜農遭遇蔬菜賤賣,而城鎮居民又沒看到市場菜價明顯下降。在分析這一現象時,專家和政府官員都將問題歸因于“物流成本太高”。該成本是指從菜農和城鎮居民之間價格變化全過程中的“中間環節”所掙的利潤,而不僅僅指的是從農田到市場中途的運輸費用。
針對此現象,國家發改委召開商品價格研討會。中科院研究員汪同三在會上透露:“物流成本占(商品)總價的50-70%”。國家發改委官員、高級經濟師吳曉求說,中間商通過渠道來牟利,最后通過層層加價到了餐桌上價格就高了很多。
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在第二天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也提到了“物流渠道”的問題,同時,他承諾商務部將與農業部共同采取行動以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讓農民從農產品的最終價格中獲利。
他們的這些話使我想起兩年前就同一話題曾寫過的一篇專欄,在文中我曾譴責過那些處于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商們,是他們攫取了商品流通過程中產生的最大部分利潤。
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并不是暗示自己多么有先見之明。我想說的是:既然人們早就認識到并指出過這個問題,那么為什么這么長時間一直得不到解決呢?
事實上,我不是第一個譴責中間商的人。我09年寫的那篇專欄抨擊了中間商在農產品價格不斷升級的過程中的作用,為了證實我的斷言不虛,我查詢了官方資料。我發現早在08年的5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農業部三部委就聯合對農產品在從田間到市場途中的利潤分配進行過調查。調查發現,“總體上,農產品利潤在經銷和零售環節偏高”。農業部的調查還發現:“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農民徘徊于盈虧之間,加工經銷各環節的利潤卻相對穩定。”
換言之,政府主管部門至少在三年前就已認識到問題的癥結之所在。那么當我們今天來討論價格波動的時候,這個癥結怎么依然成為了我們的話題呢?為什么這么多年過去了,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呢?有關主管部門采取過什么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呢?亦或他們壓根兒就沒采取過任何措施呢?
當然,問題不像一個討厭的小蟲子那樣簡單,你不喜歡它,隨手就可以把它摘除扔掉。首先,市場規律是要遵守的。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里,市場選擇,或曰市場競爭,會讓物流業、商業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糾正。理論上,制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環節”數會在市場選擇過程中減少到最佳數量。
然而,在現實中,卻常常會有許多非市場因素的干擾。特別是在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重組不斷出現變數,各種利益沖突不斷出現,還有那么多非自然的、無法解釋的、甚至令人費解的因素參與其中或竭力要參與其中。
如果說政府部門不能或不應干預市場,那么它應該并且能夠監督和規范市場游戲的參與者,對一切不軌行為進行打擊,以維持正常的市場秩序。
就農產品流通來說,有許多問題需要政府去尋找答案。例如,在批發領域,是否存在某些既得利益集團實施某種壟斷的現象?這些公司有沒有通過涉嫌腐敗的交易獲得某些地方政府官員的庇護?高速公路的收費是否定得合理?當國際油價攀升之時,一些相關和不相關的行業有沒有借此搭車抬高他們自己的商品價格?
要給所有這些問題找出妥善解決方案當然不是一件容易事。也許正因為有種種困難,我們能夠理解為什么商務部長陳德銘在08年3月說,“減少流通成本和流通費用省下來的錢讓給農民和消費者,這是我們商務部今后比較長的時間內要做的。”但我真希望這個“比較長的時間”不要太長,因為三年的時間已經不短了。
英文原文請見: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5/09/content_1246928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專欄作家 劉式南 編譯 呂捷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