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1日蘇丹阿卜耶伊報道:蘇丹已經進入雨季,可是阿卜耶伊的天氣依然是干燥而炎熱。午飯時間,一群20來歲的丁卡族(Ngok-Dinka)男子圍坐在阿卜耶伊鎮主街一個由木梁、破布和枯草搭成的帳篷中躲避著酷暑。
他們一邊喝著茶或咖啡,一邊聊著當下該地區的局勢。而其中一位沉默不語,低著頭做著針線活。他一手拿著一只白挎包,另一手握著針線仔細的縫著,像是在改裝那不是普通的包,“他是在做一個子彈袋,”坐在旁邊的另一位男子向記者說,說著便“變出”一個滿載的機槍彈夾,把它塞在白挎包的一個口袋里。
“如果我們想要和平,我們就必須準備好打仗,”當地人說。
持續的戰爭
打打停停、長達50多年的蘇丹內戰隨著2005年南北雙方簽署《全面和平協議》已經結束6年多。按照協議規定,蘇丹南方在今年年初成功舉行了全民公投。結果超過99%的蘇丹南方人選擇獨立,至此蘇丹南方將于今年七月九日正式建國。
可是在阿卜耶伊,戰火依然在持續。
從18世紀開始便居住在此的丁卡人認為自己是阿卜耶伊的主人;而來自蘇丹北部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密塞里亞(Misseriya,后文簡稱“密族”)人則認為自己也應該是該區的主人,因為他們每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居住在這里,放牧牛羊。
而兩個部族爭奪的背后則是南北蘇丹關于這塊區域所屬權的問題。南部政府指責北方支持密族并提供武器;而北方中央政府指責南方派兵支持丁卡人。7月9日,蘇丹南方就將獨立,而阿卜耶伊的歸屬問題很有可能成為南北之間懸而未決的迷局。
根據《全面和平協議》,阿卜耶伊地區的居民原本應該在今年一月蘇丹南方公投時也同時舉行公投,由他們來決定自己愿意加入哪邊。但由于兩個蘇丹未能就到底誰是該區域合法居民這一問題達成一致,公投未能如期舉行。
蘇丹南方政府認為丁卡人才是該地區唯一居民(丁卡族也是蘇丹南方最大的民族);而北蘇丹堅持認為密族也應該被算作居民。
而石油在該區的存在把問題進一步復雜化。
地處南北蘇丹之間的阿卜耶伊地區總面積為10,400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為15萬至20萬之間。該區東部地區地署蘇丹最大的產油區---1、2和4區塊之內。阿卜耶伊鎮是該區的行政中心。
來自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的蘇丹問題專家丹尼爾·拉奇(Daniel Large)認為蘇丹人早已習慣把石油和戰爭聯系在一起。而中國社科院西亞北非研究所的李新烽博士則認為阿卜耶伊有可能成為南北蘇丹之間新的“火藥桶”。
各執一詞
阿卜耶伊地區基礎設施與公共事業部長孔·曼耶特(Kon Manyiet)在采訪中向《中國日報》記者證實,2011年以來已有大約兩百名當地人在沖突中喪生。
就在記者赴該地區采訪前兩天的凌晨,密族人突襲了阿卜耶伊鎮北部20公里處一個丁卡人村莊,當晚造成5名丁卡人死亡,1人受傷。
中年人阿伊克·阿洛普(Ayiik Arop)便是在那次沖突中的失去家園的難民。阿洛普說襲擊發生的時候是凌晨兩點,正在熟睡的村民們被槍響驚醒。
丁卡村民們在慌亂中抵抗了一會兒,最終還是決定撤離。
作為村里有影響的家族,阿洛普第二天一早便找到一輛卡車,帶上村里的老幼、婦女,裝上一些簡單的食品、炊具、桌椅等逃向阿卜耶伊南部一個叫阿高克(Agok)的鄉鎮。
從阿卜耶伊鎮到阿高克的直線距離僅為40公里,但是由于路況極差、顛簸不平,這些村民們花了10個多小時才抵達。
“我們把老人、婦女、兒童撤走,可大部分年輕力壯的男人還留在那里,因為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土地!”阿洛普告訴記者。
而戰爭的另一方,密族人則認為爭端的根本問題,是丁卡人不允許他們進入阿卜耶伊這塊他們傳統的放牧地。一位名叫默罕默德·奧馬爾·安薩里(Mohammad Omar Ansari)的密族領袖稱阿卜耶伊局勢是“災難性的”。
蘇丹南方戰爭的創傷
長期的交火留給這個地區的是深深的創傷。現在的阿卜耶伊雖然土地肥沃、水資源相對豐富,但卻是一個幾乎沒有經濟、沒有政府供水供電、沒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條件極其落后的地區。
總人口為五萬的阿卜耶伊鎮僅有一條主街和一個市場。街邊的房屋、市場的店鋪、餐館都是在破爛不堪,由木梁、破布、干草、竹席搭成的帳篷里。
主街的街頭有一口水井,供應著鎮上幾乎所有人的生活用水。
幸好當地農田比較肥沃、水草也比蘇丹其他地方豐富,因此當地還有一些農業和畜牧業。饑餓雖然存在卻也不是特別嚴重。當地人主要靠吃一種當地生長的叫Durra的高粱。沒有牲口的人家有時會用Durra和有牲口的人家交換。
可是當地氣候條件惡劣,炎熱不堪。阿卜耶伊鎮所處的地方在一片沙地里,常年受風沙的摧殘。
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阿卜耶伊農業、漁業、畜牧業部長馬里奧·括(Mario Kuol)稱這個地區今年已經接收了三萬七千多名由于南北蘇丹分裂而從蘇丹北部返鄉的蘇丹南方人。
“他們需要設施和服務。他們可能會在阿卜耶伊定居。但我們連居所都不能給他們提供,他們中很多人只能住在樹下,”他說。
的確如此,很多返回的人和因為戰爭失去家園的丁卡人目前就居住在鎮郊河邊的草地上。他們把床設在樹下,床邊搭一個石灶煮點高粱和一些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救濟糧。炊具散落在灶邊。
阿卜耶伊還是一個很多當地人無法準確說出自己年齡的地區,因為戰火幾乎摧毀了當地所有的醫療設施。一名叫凱特(Kat)的中年男子告訴記者他的名字在丁卡語里面是“跑”的意思,那是因為他媽媽四十多年前正是在逃跑戰火時生下了他。他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阿卜耶伊鎮唯一的診所就位于河邊的難民聚居點內。這是一棟由愛爾蘭人道主義援助機構GOAL建的一層磚房,總共4間房。
30多歲的鄧·馬約爾·庫爾(Deng Mayal Kur)是這家診所唯一的大夫。雖然這里缺少必要的設備和藥品,可庫爾說他還是經常接診從40多公里外專程趕來的病人。
庫爾說他診治的病人中,大多數是因為亂喝河水染疾,也有很多是因為沖突中造成的骨折等。而每當有嚴重的骨折患者時,便是庫爾工作最困難的部分。因為自己的診所缺少設備,他只能把這些病人轉到最近的、幾十英里外的正規醫院接受手術,這樣不僅耽誤治療時間,顛簸的旅途也有可能讓傷情加重。但這卻是唯一的選擇。
談到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庫爾說:“我希望阿卜耶伊的人們早日得到和平、干凈的水、和更好的醫療設施。”
但這些愿望的實現看起來依然遙遙無期,因為仇恨、戰爭心態已經隨著幾十年的戰亂深深的埋在了當地人的心中。
在采訪過程中,一位幾歲大的小孩驕傲地向記者展示了他唯一的玩具—— 一把用木片拼湊起來的槍。
蘇丹總統巴希爾三月底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表示,稱如果密族人不被包含在地區公投中,阿卜耶伊問題不可能解決。而蘇丹南方政府則指責中央政府向密族人提供武器。
在互相指責、施壓的氛圍中,巴希爾與蘇丹南方領導人薩爾瓦·基爾(Salva Kiir)就阿卜耶伊問題的談判在三月中旬中斷。
在以南非前總統姆貝基為首的國際調停下,談判終于于三月下旬圍繞阿卜耶伊居民資格、石油資源分配等問題重啟,不過到目前還沒有任何進展。
石油的烙印?
丁卡人認為阿卜耶伊理應屬于蘇丹南方,因為他們從18世紀開始就已經是阿卜耶伊的原住民。他們認為北部蘇丹打該區域的主意是由于這個區域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他們認為是北方政府向密族提供了武器裝備。北方政府對這一言論進行了堅決的反駁,認為是無稽之談。
“他們(指北方政府)一旦看見哪里有石油,就想要占有哪里。我們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妥協的了,”蘇丹南方政府任命的阿卜耶伊最高行政長官鄧·阿洛普·括(Deng Arop Kuol)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他還說在阿卜耶伊北部地區的Kech/Diffa村(距離阿卜耶伊鎮約50公里)有多達25個油井。
蘇丹是沙哈拉沙漠地區第三大產油國,日產石油近50萬桶。蘇丹分裂后,預計將會有超過70%至 80%的石油儲量在蘇丹南方境內。
不過阿卜耶伊地區到底有多少石油卻是一個誰都說不準的問題。有人預計能占到整個蘇丹的11%,也有人說少于2%,甚至更少。
在朱巴大學從事石油政治研究的勒本·內爾森·莫洛(Leben Nelson Moro)副教授認為石油是阿卜耶伊爭端背后的“大原因”,他認為這里今后會發現很多石油。而且由于大多數產油區地處南北蘇丹交界處,莫洛認為石油涉及到南北蘇丹劃界的問題。
蘇丹南方政府稱目前南北蘇丹間劃界工作已經完成80%,但阿卜耶伊不在其中。“凡是沒有石油的地方都劃好了,有石油的地方都沒劃好,”莫洛說道。
阿卜耶伊地區東部地處蘇丹最大的產油區1/2/4區。該區同時橫跨南北蘇丹。
根據Eurasia Review網站統計,2009年該區(含阿卜耶伊在內)的日均產量為18萬桶,比2006年峰值的27萬桶降低不少。該網站認為該區石油產量短期內會一直下降。
英文原文請見: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world/2011-04/21/content_12367446.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張海洲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