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1日評論版頭條:首任《里斯本條約》所設歐盟外交、安全高級代表職務的阿什頓女士8月29日來華與戴秉國國務委員舉行中歐戰略對話是推進雙邊關系的一個積極步驟,表明雙邊關系的新進展。
中歐關系發展歷經35年進程,積累下多方面的豐碩成果:在政治領域,雙方皆將與對方關系列為本方外交的重點,建立起從首腦會晤到各級別、各種類對話的一系列協商機制,不斷加深相互理解與信任,并于2003年將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的級別;在經貿領域,從1975年中國與歐盟建交之時至2009年底,雙方貿易額成百倍地增長。目前,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和第三大外資來源地。而中國連續多年保持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并于2009年成為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已成巨大規模的經貿合作匯合了彼此重大利益,成為兩方關系的有力支撐和向前推進的重要動因。在科教、人文、社會治理等眾多領域,中歐間設立起數量繁多,且每日俱增的合作、交流項目。在外交領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不斷上升;而歐盟則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擁有國際關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豐富的外交經驗和能力。中歐間就全球與區域性問題的協商與合作無疑對世界的穩定與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歐關系是全球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雙邊關系之一。
新世紀伊始,由于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力量歷史性的崛起,中歐國際地位與力量對比有所改變,雙方關系在總體上繼續前行的同時,面臨一些新挑戰,經歷了一些波折。首先是,歐方斷定中國經濟驚人的高速發展使雙方利益格局有變,經貿關系中互補、互利性質更多讓位于競爭,而中方從中單方面獲利,歐方必須索取公平待遇,收到回報。基于如此盤算,歐盟對華經貿保護主義措施頻生,雙方利益摩擦增多。除了因中國經濟的飛快發展而感到壓力外,歐盟還以自身的價值觀為據,忽視、低估中國幾十年改革、開放取得的的政治、社會進步,認定中國的發展沒有走上它力圖引導的軌道,因而頗有失望、不滿情緒。兩種因素造成歐洲對中國看法與感受中的消極面有所上升,對中國內外政策的誤解與偏見增加。在如此政治環境下,歐盟和一些成員國在對華關系上曾做出一些違背相互尊重原則的事,使雙方政治關系經歷了顛簸。
2008年中歐之間的政治風波導致年底首腦會議未能舉行,但幾個月后,雙方便共同努力補開了首腦會議,修復了關系的裂口,高層來往與各領域的合作、對話、交流順利展開,關系重新走上正常發展的規道。中歐一致積極行動,排除關系發展中遭遇的險阻,說明中歐皆有珍視與鞏固兩方關系成果,不讓關系受阻停滯的政治愿望,使人看到中歐合作幾十年給雙方關系奠定了相當根深蒂固的基礎,培育了內在的發展關系的強勁能量。尤為重要的是,當前變化中的形勢雖給中歐關系提出了一些難題,但更多地為這個關系的發展,提供了現實的、新鮮的動力。在擺脫世界經濟困境、國際金融體制改革、處理地區熱點、促進千年發展計劃、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挑戰的國際合作中上,中歐皆在扮演重要角色,擔負重要責任;同時,它們之間就有關問題又有相當廣泛的,共同或相似的利益與主張,中歐間在國際事務中協商、合作的需求有增無減。與之同時,歐盟建設在新綱領的指引下,正在邁出新步伐,經受新考驗;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也正處于艱巨的攻關階段,雙方間的相互理解與支持對彼此的發展都有特別意義。綜合上述因素,中歐關系未來的發展應該具有廣闊的前景和機遇。
當前,中歐應在總結35年經驗的基礎上,為雙方關系的進展增添新的動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相互尊重的態度,開展雙方間各領域的對話,超越思想意識與政治制度上的不同,大力增強彼此的共識與相互諒解,以開辟更多合作、協商的通道,減少關系中的麻煩,妥善處理分歧。在這種努力中,中歐間的高層對話尤具重要意義。為了這個理由,人們歡迎此次中歐戰略對話的舉行,祝愿它取得積極成果。(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研究員 邢驊 編輯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