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31日評論版文章:從金融危機中提前復蘇的新興國家不能認為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控制權正在喪失。
縱覽全球,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各種跡象表明世界經濟實力正在發生轉移。一些西方國家的專家勾勒出如此一幅亞洲圖景:亞洲發展國家憑借巨大的生產能力家正在成為世界工廠,商品和資本洪水般涌入經合組織國家(OECD),其戰爭基金也與日俱增。
從表面看,全球財富轉移顯而易見。一系列數字證明了這個鮮明的事實。2008年,發展中國家持有4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是發達國家的1.5倍。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購買力平價從2000年的60%跌至今年的51%。據估計,到2030年,購買力平價很有可能跌到43%。
經濟預測表明,相對于經合組織國家,今年發展中國家在保持經濟強勢增長的同時,將有所超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經合組織國家預計今年的經濟增長為2.7%,明年為2.8%。而發展中國家預計為5.2%和5.8%。如果把亞洲發展中國家單另出來,今年的經濟增長估計將達到8.7%
金融危機仿佛是一面三棱鏡,經過它的折射,傳統意義上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折射出不同的光束,而非同樣的光束。主要的成熟經濟體,在金融危機中嚴重受創,但通過努力仍可以擺脫困境。而一些低收入的國家,卻無法逃出主權債務危機。
在發展中國家中,一大批低收入國家仍然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中掙扎。然而,被視為全球經濟“引擎”的中國卻迅速殺出金融危機。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的進口額飆升至1576億美元,這一數字幾乎是深陷主權債務危機希臘GDP的一半。正如高盛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詼諧指出:“每八個月,中國就能進口一個希臘”。對于那些時刻注視著中國出口增長而不看一眼其進口額的國家來說,這種分心是多么有趣啊。
從這些顯而易見的方面來看,未來數十年內發展中國家的GDP無疑會超越發達國家。但就算經濟實力的轉移是一種定勢,也不是僅靠一次金融危機能夠完成的。現實情況遠比我們看到的景象復雜。只要我們輕觸表象,發展中國家不大活躍的本質就會自動呈現。
我們不能只停留數字層面,GDP并不意味一切,至少沒有人均GDP有說服力。對于新興經濟體而言,其財富累積一旦平均到個人就所剩無幾。
據世界銀行預計,美國人均GDP(以2005年美元匯率)在2030年將達到49500美元,遠遠高于印度的2500美元或更高于中國的8400美元。低收入國家在貧窮、營養不良、肺結核、文盲、環境退化以及其它挑戰等發展指標方面的高發更是讓人憂慮。
部分發展中國家根本不可能完成聯合國制定的千年發展目標,而2015年的限期也即將到來。我們也不能從人口紅利中尋求安慰,除非我們在人力資源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改善教育與健康狀況,不然我們無法償還人口負債。
很明顯,對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面臨的挑戰還很多。因此,在如此狀況之下,發展中國家追趕主要經濟體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這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
單獨的一個事件不可能讓已有的平衡狀態出現一邊倒的情況,除非這種趨勢早已存在,并且無可換回的倒向另一邊。事實也是如此,次貸危機及其余波使得美國元氣大傷。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使得歐洲政客離心離德,歐元區被不祥之云所籠罩。雖然成熟的經濟體看起來千瘡百孔,但危機并不會讓這些國家喪失療傷能力。
因此,發達國家必定會采取并實施強硬的制度改革和宏觀政策,以保護其經濟體制。不足為奇,一些新興經濟體遭受的經濟波動也要比看到的嚴重,部分原因在于媒體大肆報道發達經濟體在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而較少關注新興經濟體。
主要經濟體已經習慣了長期稱雄,當它們發現自己的經濟實力被新來者搶走時,難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頭腦僵化,認為財富的轉移等于經濟實力的轉移,會進一步導致政治和軍事實力的轉移,最后的稱霸者會控制整個世界,并且操控屈從它的國家的命運。這樣的邏輯,顯然不是任何時候都成立的。
事實上,財富的增長會帶來軍事防御實力的增加,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國會在沒有任何挑釁的情況下變防御為侵犯。懷疑論者滿腦子都是冷戰思維,他們總是把經濟體的崛起看作威脅。因此,想要勸服這部分人不大容易。
在21世紀,一國如果沒有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就不會被視作強國。總的來說,就是創新,包括低碳經濟、能源效益、新型材料等高科技,以及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生物科技。
當今世界,“強國”一詞從經濟意義上意味著一切。意味著在多邊論壇上的席位,更意味著形成全球治理新結構的發言權。世界新秩序的核心應當是平衡而非支配。
新興市場的建設性作用不僅表現在為自己爭取了多少合法權利,而更重要的是為全球公益和利益作出多少貢獻。這也正是新興經濟體和當前經濟強國與傳統經濟強國在作風上的最大區別。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opinion/2010-08/31/content_11229271.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監事長金立群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