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30日報道:世界經濟的航船正駛出風暴區,希望之光已經顯現。
令人不解的是,為避免航船傾覆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再次成為一些國家的政客和媒體責難的對象和種種“責任”的承擔者。甚至一些好不容易開始研究“中國做對了什么”的人,又回到尋覓“中國做錯了什么”的老路。
“中國人儲蓄太多,以低利率借錢給美國,導致美國一個歷史性的消費狂潮和房地產泡沫”;
“人民幣被嚴重低估,至少應該升值40%”;
“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將賦予中國操控美國國內和外交決策的工具”;
“中國將吞噬全球能源”;
“中國破壞了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最大障礙”;
“中國不調整,世界經濟將無法解決失衡”;
……
凡此種種,世界經濟中的任何問題似乎都因中國而起,世界經濟形勢能否好轉也取決于中國的政策措施,中國不僅要承擔造成世界經濟失衡的責任,還應承擔拯救世界經濟的責任。
“中國經濟責任論”正在成為中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新的話語環境。
“匯率責任”、“順差國責任”、“債權國責任”、“儲蓄國責任”、“能源消費大國責任”、“二氧化碳排放大國責任”……
“中國經濟責任論”儼然一個“嚴密”的體系,大有把中國搞成“責任”代名詞的勢頭。
細究起來,上述“責任”并非新論。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中國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穩定人民幣匯率,本身就是對世界經濟作出積極貢獻。中國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促進了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中國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的變化,它是全球化背景下由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產業分工深化的結果。中國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致力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包括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貿易向著平衡和可持續方向發展。
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事實上,人們需要擔心的是“債務國責任”,而不是本末倒置的“債權國責任”。中國有理由關心自己在國外資產的安全,要求相關債務國保持信用、信守承諾。
世界上有些國家負債累累,總是靠超前消費過日子,出了問題破了產,反倒要責怪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人。“敗家子責難老實人”,中國網民的評論一針見血。
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仍處于較低水平。盡管如此,中國采 取了強有力的行動應對能源和氣候變化問題。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將下降40%—45%,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非化石 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也將達到15%左右。
在關乎世界經濟前途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中國早已明確闡述了自己的原則立場,以負責任的行動對不負責任的“中國經濟責任論”做出了有力的回應。
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將中國推向了世界舞臺的前沿。
“中國不但代表著未來,已經開始代表現在?!泵绹稌r代》周刊的這句話很有代表性。
對中國的“熱捧”持續升溫,嫉妒、疑慮、恐懼摻雜其間。遭受危機重創后,一些人的優越感一落千丈??吹街袊趹獙ξC過程中的突出表現和在后危機時代的發展潛力,這些人心理更加失衡,對中國“不負責任”的指責變本加厲。
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世界經濟在尋求新的增長方式和治理結構。正在推進的改革觸動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的一些國家的神經。
對那些習慣了大手大腳花錢、現在必須過緊日子的人來說,痛苦是無法回避的。民意變得脆弱起來,一些政客開始忙著尋找“替罪羊”來轉移視線。
“中國經濟責任論”的制造者還有著更深層的考慮:迫使中國適應其調整過程、遵循其制定的標準、承擔更大的責任,從而確保他們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只要中國沒有按照這些人的要求和標準行事,就會被扣上“不負責任”的帽子。
把世界經濟中的各種問題都歸咎于中國,把解決各種矛盾的責任都強加于中國,顯然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公正的。
“中國經濟責任論”掩蓋了當前世界經濟的主要矛盾,特別是危機的根源。
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金融秩序,以及一些國家不負責任的財政和金融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是按照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意志和需要建 立起來的,這一體系正經歷時代變遷。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歷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在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上邁出了步伐,但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經濟治理 結構和利益分配格局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世界)的問題。”美國前財長約翰·康納利上世紀 70年代的這句“至理名言”,再直白不過地道出美元霸權給世界帶來的危害。美國濫用美元霸權地位,客觀上促成了美國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加上危機 前放任過度消費、過度負債的財政金融政策以及過分寬松的監管政策,國際金融危機從華爾街向世界蔓延。
當前,國際經濟金融體系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系統性、結構性風險尚未解除。讓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更趨公正,讓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平衡,這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擔負的責任。
“中國經濟責任論”反映了近年來對中國實力高估的一種傾向。
從外部看中國,各國民眾往往是基于自己的體驗,但這種體驗是有局限性的。比如, 當他們看到超級市場里越來越多的中國貨,看到媒體上連篇累牘地報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或是當他們有機會來中國旅游,看到大城市里高樓大廈林立,高速公路連 接成網,他們當然會對中國產生一種驚羨的感覺。美國的一些民意調查表明,不少美國人誤以為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美國。
國外一些研究機構對中國的研究建立在西方社會科學體系下的計量統計和數據分析基礎之上,缺少深入調研,往往脫離中國的實際。
這些對中國的觀察都是淺表式的,它們只看到了中國過去30年的變化比歷史上任何 一個國家都快,卻忽視了中國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無法用數字來表述的。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環境和資源約束矛盾 突出,社會就業壓力很大,還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未脫貧。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在沒有解決好這些問題之前,中國只能量力而行,不可能去承擔那些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種種責任。
摩根士丹利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產品一年就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1000億美元的開支。
中國的發展給世界創造了機會,也有力地推動了全球進步,美國等發達國家獲益良多。如果一面享受著中國發展的紅利,一面又質疑中國的發展,實際上是沒有把13億中國人民的發展權當回事。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氣候問題學者吉姆·沃特森認為,歐美強國很希望在這個世紀借助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在環??萍忌系陌l達程度來領導世界,因此對于中國,這些國家總希望以一個批評者的姿態出現。
在能源、資源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用發達國家的標準來要求中國,通過所謂的計算 來抱怨中國使用能源太多,無視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遠低于西方的事實,無視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努力,實際上反映出了一些人長期以來的一種高高在上的道德 優越感,反映出其內心深藏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只有尊重中國的發展權,才能對中國的經濟責任做出合理公平的判斷,才能理解中國的發展。
同世界各國一樣,中國經濟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將中國簡單地描繪為危機的“最大贏家”顯然是不負責任的。
外部需求收縮,一度使中國的對外貿易明顯下降,經濟增速回落,企業效益下滑,社會就業壓力增大。中國政府及時出臺一攬子經濟刺激政策,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回升向好。
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實現經濟率先復蘇,同時妥善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著力增強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中國追求進出口基本平衡的外貿戰略,立足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中國正在努力從“世界工廠”轉化為“世界市場”,為世界創造外需,有力支撐世界經濟穩定復蘇、均衡增長。
中國沒有抱怨別人,沒有轉嫁危機,更沒有高筑貿易壁壘。中國負重前行,與世界各國一道應對危機,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與復蘇做出了重要貢獻,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歷史是一面鏡子,人類總是在反思中尋求進步。
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改革調整中,那些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更應認真反思,拿出實際行動,做出表率。從長遠看,任何推卸責任的做法都只能是損人不利己。而轉嫁矛盾,打小算盤,更是短視的,只會加重危機。
目前,世界經濟正在逐步復蘇,但復蘇的基礎還不牢固,要走出困境,迫切需要繼續加強合作。
世界各國靠同舟共濟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風暴區,現在同樣要靠同舟共濟去推動強勁、可持續、平衡的發展。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tsdianying02.cn/cndy/2010-07/30/content_1107052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 國紀平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