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在與歐洲官員和智庫進行了近一周密集接觸和討論之后,中央黨校副校長兼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副理事長陳寶生認為在世界格局大發展和大調整過程中,歐洲對中國既有期待,也有疑慮;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他們對中國怎么發展、今后的路怎么走、在這個世界上處于什么位置表示疑慮。
“因此我這次到歐洲就是宣傳中國的對內和諧發展、對外和平發展的理念;同時表達我們對中歐關系的關切,增強他們加快中歐關系發展的信心,”陳校長在結束完為期一周的歐洲訪問之前接受《中國日報》獨家專訪時表達了中歐戰略互信的重要性。
從本月21日至27日,他和代表團成員訪問了法國國際關系研究院、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標志雪鐵龍集團、歐洲學院、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以及歐盟委員會。
在后危機時代、特別是歐洲四國政府債務危機嚴峻的形勢下,同時在亞歐首腦峰會即將召開、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正在不斷升溫的背景下,陳寶生從當代中國的發展及中國-歐盟合作的可能性、以及中國政治改革等戰略角度對歐釋疑增信;同時,陳校長還深入調研了金融危機之后,歐洲經濟發展的走勢,了解了歐洲在氣候變化方面的最新立場和主張以及在哥本哈根協議中取得的成果怎么落實等問題。
“在交流過程中,我發現整個歐洲都對中國發展道路有一種疑慮,這種疑慮是普遍的,”陳校長也不無擔心地說。陳于2008年調任中央黨校副校長;在此之前,他于1982年北京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中國西部甘肅工作,官至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
從疑慮的角度看,由于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和進步、 特別是中國這一次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不錯,歐洲感覺到中國發展的道路對歐洲發展的道路是一種挑戰,因為中國道路不同于他們發展的道路。“按照他們的理論,中國采用的道路不應該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而中國卻偏偏走到了這一步,他們的理論解釋不了中國的進步,因此他們有疑慮:是他們的理論錯了?還是中國僥幸走到了今天?”陳校長說。
“整個歐洲都有這種疑慮,這種疑慮是普遍的,這里面還牽涉到價值觀的問題,牽涉到制度的問題,這是他們最大的疑慮,”陳說。
陳校長說他們的第二個疑慮是: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今后還能不能這樣持續發展?能持續多長時間?中國國力進一步增強之后,中國在當今世界上進一步扮演什么角色?歐洲人不主張做G2(我們也反對),他們更希望在G20的范圍內重新調整世界格局。“他們(歐洲) 表面上是擔心中國地位的上升, 擔心中國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而實際上是擔心歐洲的地位的衰落,擔心歐洲將來怎么發展,這里面有一種不甘心。”
第三種疑慮是歐洲一直在探討在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歐洲如何崛起,怎么重新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之一,他們在考慮這個問題。
“但他們過慮了,”陳說。
歐洲現在仍然是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之一,仍然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中重要的一極,他們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低碳經濟、新能源開發等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我這次來之后,通過交流更堅定了我的這個看法。”(中國日報駐布魯塞爾首席記者 付敬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