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額寶們的風險在哪?業內: 大規模兌付風險恐難招架]
[學者呼吁取締余額寶 炮轟其為“吸血鬼”]" />
余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蟲”嗎?央視證券資訊欄目執行總編輯兼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在自己的博文中的這個觀點,近日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鈕文新認為,余額寶所沖擊的是中國全社會的融資成本,沖擊的是整個中國的經濟安全。他的邏輯是,當余額寶和其前端的貨幣基金將2%的收益放入自己兜里,而將4%到6%的收益分給成千上萬的余額寶客戶的時候,整個中國實體經濟、也就是最終的貸款客戶將成為這一成本的最終埋單人。余額寶“嚴重干擾了利率市場,嚴重干擾銀行流動性,嚴重拉高實業企業融資成本,從而加劇金融和實業之間的惡性循環,嚴重威脅中國的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
自去年年中上線以來,余額寶以破竹之勢吸引了大量的用戶。據媒體報道,“余額寶”規模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里已突破2500億元,用戶數超過4900萬戶。從運作這些資金的天弘增利寶季報中能看出,高達92.21%的資金都投向了銀行存款(即同業存款)。
余額寶在打破傳統金融業的壟斷和惰性時,也為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在繼承互聯網開放基因的同時,也需學習傳統金融機構的謹慎態度。
互聯網金融發展背后的憂慮
在迅速崛起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光環背后的陰云也在時隱時現。各方人士已經表達了擔憂。
去年年末,央行副行長劉士余曾表示,“互聯網金融不能觸碰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兩條法律紅線,尤其P2P平臺不可以辦資金池,也不能集擔保、借貸于一體。
中國經濟信息協會理事張寬海教授認為,現在提“互聯網金融”還為時尚早,現在做的實際上是“互聯網金融服務”,比如小額資金的繳費、打破跨行之間的障礙、降低成本。互聯網上的金融業務,仍然不能離開商業銀行。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不能完成吸收存款和放貸的工作,很多案件發生都是因為變相地吸收存款,通過高額的利潤吸引人,最后演變為詐騙。
互聯網金融更大的問題是處于“三無狀態”。
“沒有標準,沒有準入門檻,也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對于風險管理沒有統一的標準就會導致魚龍混雜,沒有準入門檻可能導致一些違法犯罪分子進入這個行業。”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對于消費者的保護缺乏明確的規定。在銀行接受金融服務的用戶可以進行投訴,并且銀行要接受銀監會的管理。而互聯網金融的消費者維權也遇到了很多問題無法解決。”
中央財經大學發展和改革研究中心張為志教授認為,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中國金融體系運行的安全問題。“中國的銀行運行體系是非常高風險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美國,如果信用卡被‘盜刷’,銀行是要負責任的,而在中國發生同樣的情況,銀行不需要負責任。中國的銀行運行體系、制度的抗風險性以及安全性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非常落后的。”“很多人在考慮互聯網金融安全問題的時候只考慮互聯網技術,但其實更關鍵的是系統性設施的安全性,這里也涉及到我們的行業規則和法律規范。”
但是,支付寶公眾與社會溝通部張道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大家對于監管的關注主要集中在P2P和眾籌,像電子支付與互聯網理財一直都是“有婆家的”,所以不能用一個籠統的概念去概括。
武漢大學金融系講師張培認為,從專業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所承諾的高收益能否兌現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從金融學理論來講,風險和收益都是相匹配的,無風險或者風險很低的收益能否維持有待考察。比如余額寶背后的天弘基金,它將大比例資金投資到銀行的協議存款中去,還有一部分投入到信托中,盡管信托目前在我國仍沒有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是即便投資收益沒有達到標的收益,信用公司仍會將收益補貼給投資者。“但是如果剛性兌付取消的話,信托投資這一部分可能會面臨一定的風險,甚至會傳染到銀行體系,因為銀行的資本都是投入到信托資產中去的。”張培說。
互聯網金融產品同時也“帶走”了商業銀行的存款。“我們關注上個季度以及今年前兩個月央行的分析報告可以發現,國有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流失非常嚴重,很多老百姓把活期存款投入到互聯網金融產品中去,這樣大規模的資金轉移會不會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產生影響?值得關注。”張培表示。
如何監管互聯網金融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問題的不斷暴露,對其如何監管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去年由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組成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央行副行長胡曉煉透露,金融監管部際聯系制度的五大監管方向:加強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防止監管套利;防范系統性風險;跨市場金融創新的協調監管;還有建立全覆蓋的統計體系以加強信息共享。去年,銀監會已向國務院上報“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的研究報告。
張為志認為,互聯網金融本質仍然是在做金融,那么就應該納入金融監管體系進行管理,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和載體。“現在的問題是在新的事物產生之后,很多監管部門害怕承擔責任,采取觀望回避態度,但是觀望回避是會付出很大代價的。”
但黃震表示,互聯網金融剛剛開始,它的業態、模式、發展階段還很不清晰,沒有定型。要有一個監管的觀察期后,才可能明確風險在哪里并掌握監管的對策。任何一個監管模式的形成都是在風險全面爆發之后。所以要先從行業自律開始,張寬海認為,提出“互聯網金融”這一詞匯為時尚早,現在做的實際上是“互聯網金融服務”,比如小額資金的繳費、打破跨行之間的障礙、降低成本。或“處罰”。同時可以先做好應急預案。
“一般老百姓都希望政府有所作為,能夠既管好又管全。但是現狀是行業很多、面很廣,互聯網傳播的速度又快,各式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如果只依靠政府,那么政府管不了也無法管。”張寬海認為,目前,監管的主體尚不明確。“一個公司經營什么是由工商部門負責的,但是在運營的過程中有些業務又是通過人民銀行或者銀監會批準的;而銀監會主要管理銀行,互聯網金融超出了銀行審批的范圍;人民銀行則主要負責出政策,并不具備具體的監管和執法功能。監管主體不明確造成的混亂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解決。所以我們更加需要消費者慢慢通過媒體宣傳加強認識,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從監管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做的不是封殺它,而是向投資者揭示風險,把培育能夠承受風險的市場主體作為一種監管方式。而從融資方的角度看,他們定期的信息披露、規范化的內部管理也需要一定的指導。” 張培表示。
張寬海認為:“老百姓要有自我保護意識,防患于未然。就像家里防盜不能都靠公安部門執法,自己要有防范意識,不要因為蠅頭小利犧牲資金的安全。”黃震提醒消費者,“要形成一定的監督組織機制。比如我們成立了金融商業服務網站,方便消費者進行投訴,類似這樣的機構要陸續發揮作用。”
黃震強調,要加強行業自律。一方面從企業自律來說,首先應該規范產品設計,產品設計不能有瑕疵,尤其不能推出有毒產品。所謂有毒產品就是設計理念是以欺騙、坑人為目的的產品。其次,銷售要規范,要有風險提示。第三,合同要規范,特別是要防止格式合同對于消費者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面從整個行業來看,要成立行業協會,形成行業標準,由行業自律組織對這些企業進行檢測、評估和監督。
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內部管理也很重要。市場化的競爭會使得利率提高,大量產品的出現可能會導致競相抬價的局面。張培介紹了美國歷史上的教訓,“美國在利率放松以后,很多中小銀行為了競爭活期存款抬高利率,結果導致銀行破產,因為利率抬高之后銀行的負債水平增加、風險增大,為了遏制這種惡性競爭,美國不得不引入利率上限條例進行管制。我國要防范這種狀況發生,保持一種良性競爭的態勢,監管層、行業協會和企業自身管理層面都需出臺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