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在海底抓取紫色海參。 蛟龍攝
“蛟龍”號在南海“蛟龍海山”采集到巨大海參。新華社記者張旭東攝
“蛟龍”號捕獲的玻璃海綿。 本報特派記者 高博攝
緊隨“蛟龍”再探海
今天“蛟龍”號在海山區第四次下潛,獲得了兩種海參以及海百合和海綿樣品,還拍攝到了奇特的魚類。目前“向陽紅09”船已向冷泉區進發。
今天上午8點半,“蛟龍”號開始下潛,乘員為潛航員唐嘉陵、傅文韜和中央電視臺記者王凱博。下潛區域為火山口附近的小海山包。最大下潛深度為3774米。
“蛟龍”號在海底抓取了兩種海參,一只海百合和一支海綿。一只海參被稱為“海茄子”,呈紅色的橢球形;另一只海參,是先前下潛的生物學家李新正目擊但未抓到的,紫色,枕頭大小。很可惜,海參出海后由于酶分解作用,沒能保持形狀。有趣的是,紫色海參的體內有一粒比鵪鶉蛋略大的火山浮石。
另外,“蛟龍”號還采集到了玻璃質的海綿,像是被剖開的半個絲瓜。這些都是先前沒有搜集到的。另外,下潛中還拍攝到一條通體潔白,形狀奇特美麗,趴在海底的魚。
此次下潛發現,“蛟龍海山”北部小山包的沉積物比較厚,看不到金屬結核和巖石。也就是說,該區域海底地貌與南部火山區不同,隨船首席科學家周懷陽表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信息。
此次是媒體記者首次搭乘“蛟龍”號下潛。下潛中,“蛟龍”號實時上傳了11張圖片,并且完成了相關科普拍攝,向公眾普及了深海知識。
本次下潛是本航段的第八次下潛,它的完成標志著“蛟龍”號海山區作業任務圓滿完成。“向陽紅09”船已經收回定位系統潛標,駛向冷泉區,預計明天下午四點抵達,擇機開始備用下潛作業。
現場總指揮劉峰表示:“目前來看,第一航段每次下潛都有新發現,帶給了科學家很多驚喜,這說明‘蛟龍’的性能是非常優越的,科學家的各種需求都能滿足。而且作業團隊的保障能力,比起海試階段大大提高,因此,工作都能按照預定計劃完成。”
實習生 楊白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