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管委會日前發布2012中關村創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創業報告)顯示,2011年,中關村新創辦企業數量首次突破4000家,創業活躍度甚至超過了十年前互聯網熱潮時的水平。而在這些企業的創辦者中,65%的人是為了“實現自我”而投身艱苦創業。
從“創業找資本”到“資本追創業”
創業團隊的項目被科技博客36氪報道后,第二天便有好幾個對相關領域感興趣的投資人找上門來,從美國留學回國創業的尹桑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創業項目在中關村能享受一回被資本“追”著走的待遇。
創業報告顯示,2011年,中關村新創辦企業數量首次突破4000家,達到4243家。
在這一驚人的創業項目增速背后,是更為驚人的資本增速。2011年中關村當年新創辦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7%,而2011年天使基金規模是2010年的3.48倍,同比增長248%。資本增速超過創業項目增速,中關村創業發展進入了以創業項目為導向的時代。
“以前是資本稀缺,現在變成了優秀創業項目稀缺。”中關村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從前創業企業追著找投資,現在不少創業投資機構卻為了獲得好的項目源,紛紛向早期階段延伸,通過自建或與早期創業服務機構合作建立孵化器,主動發掘和培育優秀種子,這些也從客觀上推動了創業活動和創業服務業的發展。
6成多創業者不為投機
常言道,態度決定成敗,潮水般涌動的中關村創業者,究竟為了什么目標來創業?
“您馬上就‘奔四’了,還能有幾個熱血的十年?與其衣食無憂但一成不變,為什么不創造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呢?”一年前,年僅23歲的悅音經典網絡科技創始人施凱文用這樣簡單的話語,加上一份出色的產品計劃,說服了一位曾負責某千萬級流量網站技術架構、時年36歲的高級架構師,從著名互聯網公司跳槽到了成員屈指可數的小公司。
“我還是希望能繼續做音樂人,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傳統音樂唱片受到網絡的嚴重沖擊,我想通過網絡的方式為它找到新的出路。”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施凱文,雖然已經從“藝術青年”轉行成了“技術青年”,但仍留著一頭充滿藝術氣息的齊肩長發。
創業報告顯示,在中關村創業者中,有創業理想、為實現自我而創業的創業者比例高達65%,遠高于《2011年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中全國機會型創業者的比例。
“實踐證明,以實現自我價值為目標的創業者,比投機型創業者有更長遠的目光,也更堅毅、有忍耐力。”中關村管委會創業處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