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起風險事件的暴露,讓一些信托公司所謂的“剛性兌付”招牌搖搖欲墜,由此,影子銀行問題再次被市場關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規范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但是在處理影子銀行風險的具體問題上幾乎沒有著墨。分析人士估計,政府仍在考慮如何周全地解決影子銀行中的復雜問題。
“疏堵結合”是監管層處置影子銀行的總思路。兩會期間,無論是監管層官員還是經濟界政協委員,大都認為影子銀行跨行業、跨市場以及資金池期限錯配的風險值得重視。未來,對于銀行表外業務、類信貸業務以及互聯網金融將進一步分類加強監管。
現狀
影子銀行呈多渠道擴張
“ 影 子 銀 行 的 錢 流 到 哪 兒去了?”———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經濟組的聯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把一個尖銳的問題,拋給了列席會議的監管層官員。
對此,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解釋說,“國際上定義,影子銀行發揮信用中介的作用,但沒有在政府監管部門之內,按照這個標準,中國沒有影子銀行。我國銀行和非銀行業務都在監控范圍內,但監管力度不同。”
不過,周慕冰也坦言,中國的影子銀行表現更多的是在銀行的表外業務、類信貸業務。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中,鋼貿、煤炭、房地產乃至地方融資平臺,都是銀行競相爭搶的大客戶。當信貸額度緊縮時,銀行通過各種渠道繞開信貸規模約束,為這些大客戶提供融資需求,同時實現自身利潤規模的增長。由于金融機構資金高杠桿運作,整個實體企業融資利率隨之高企,民間高利貸、融資擔保業等也迎來了生長空間,甚至出現了P2P等網絡借貸新模式,影子銀行呈多渠道擴張態勢。
周慕冰指出,“其實,表外資金還是流向了實體經濟,只是有一些政策限制行業,如房地產或一些產能過剩產業,這些按照現有標準在表內不能獲得貸款的,只能通過影子銀行獲得了。”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按照影子銀行最窄口徑統計,即只計算銀行理財產品和信托公司產品規模,按照官方數據,2010年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為5.54萬億元,占G D P的比重為13%;2012年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達到14.6萬億元,占G D P比重達到29%,而基于市場數據規模或達到20.5萬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與銀行關聯最緊密的包括信托貸款、委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都是社會融資中最接近影子銀行的類別,這些表外融資業務迅猛增長。到2013年末,其融資規模已占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30%,創歷史新高。
“目前,銀行、信托、保險、證券、基金、第三方理財存在著交叉銷售,機構之間緊密聯系,跨行業和跨市場的特征明顯,多方合作的交叉性金融產品也滋生了影子銀行的生長空間。譬如,諸多券商通過資管、中小企業私募債等產品或工具的對接,實現對實體企業‘輸血’,這成為了影子銀行大軍中的重要部分。”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楊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除此之外,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銀行理財產品,包括未在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以及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委托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等,都與影子銀行不無關系。銀監會調研認為,截至2013年6月底,這些非標資產規模為2.78萬億元,占理財產品規模30%左右。
挑戰
系統性風險壓力增大
影子銀行規模日漸龐大的同時,其風險隱患也不斷暴露。中國社科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發布的《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3)》認為,“因產品的期限錯配(包括資產期限結構長、負債期限結構短)所導致的流動性風險,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而放大,并開始威脅到金融體系的穩定;此外,還可能導致信貸過度膨脹,進而導致銀行信貸擴張的監管政策失效,產生系統性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紅力在《關于建立信托業金融穩定基金的建議》的提案中指出,“信托是影子銀行眾多風險的突出案例。據估計,國內影子銀行規模已達21萬億元至37萬億元,主要投向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與中小民營企業,大都期限錯配,風險復雜、隱蔽、脆弱、突發。影子銀行的資金及項目來源,與正規金融體系盤根錯節,容易導致風險跨行業、跨市場傳遞。”
“初步估算,2014年將面臨約5萬億元信托產品到期的兌付高峰,信托業剛性兌付的敞口危機較大。目前,信托行業權益僅2356億元,卻承載4.9萬億融資類信托。在經濟下行、利率上行的背景下,借款主體盈利能力下滑,借新還舊困難加大。”張紅力進一步稱。
此外,由于金融脫媒、利率未完全市場化,我國銀行業出于盈利的壓力轉向高回報產品,由此也滋生出影子銀行風險點。
“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過程中通過買入返售業務做大同業業務,以此擴張金融資產,獲得高利潤。大量的銀行同業間買入返售業務背后就是信托受益權,資金投向幾乎都圍繞著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領域。它是銀行的影子,從表面上根本看不到投向了哪里,但背后卻是銀行互保的鏈條,系統性風險給監管層帶來了處置難度。”一家國有大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表示“無論外界對影子銀行持何種觀點,關鍵就在于如何控制住風險,趨利避害,重點在于管住放大杠桿、期限錯配和信用轉換這三大風險。”
方向
表內表外統一監管
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思路一直是“疏堵結合”,但是,去年末,監管層醞釀了多份針對影子銀行風險處置的文件,卻最終都擱置未發。
周慕冰透露“監管部門正加快制定措施,爭取能夠達到表內表外一并監控管理的效果。”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表示,由于理財產品的短期化和碎片化以及理財資金的長期使用,對那些大量投資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的資金使用情況提出了十分現實的問題,監管層必須從解決期限錯配的思路入手來加強監管,在監管機構之間、監管機構不同部門之間進行有效協調,使得風險能夠受到有效把控,從而更加有效保護投資人。
在銀行現有的表外業務操作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建議“銀行應該嚴格分離自營業務和代客理財業務,完善內控機制。”
另外,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層普遍認同其創新價值,但是,互聯網金融產品大多以資金池模式運作,這被很多業內專家看作是穿著“馬甲”的影子銀行,亟待納入監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前行長楊凱生表示“互聯網金融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只要它的實質是金融,那么就應該按照現有的金融法規納入監管的范疇。有許多互聯網金融的活動,明顯是金融交易行為,那么它和現行的金融法規的關系確實需要厘清。”
“影子銀行不能全盤否定,但風險要防范。”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他認為,影子銀行客觀上也給利率市場化帶來了正面效應,會促使利率市場化繼續推進。
在防風險方面,也需要加強協同監管。民建中央在一份提案中建議,“不同金融監管部門之間應加大信息共享及協同監管力度,以增強監管的有效性,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并且“應出臺相關法律和政策,進一步加大對我國影子銀行創新的支持力度,使其相對銀行形成差異化發展趨勢,重點發揮影子銀行在支持實體經濟以及滿足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