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紡織業的日子不好過。
看規模,2012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總產值5.78萬億元,同比增長12.3%,與過去20年均超過20%的增速相比,2012年的增速出現很大下滑。
比利潤,2012年,全行業實現利潤約2500億元,增速僅在2%—3%之間。
出口則是行業最大的問題,全年紡織服裝行業出口額同比增長3.3%,增速是30年來出口增速倒數第二低的一年。
然而,憂中見喜,家紡、產業用兩大行業的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增速約為15%和16%,均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而這兩大行業的共同工藝特點就是以經編為主。
艱難年,經編一枝獨秀
經編是屬于針織領域的一種紡織工藝。經編產品“上天入地”,小到蕾絲花邊、提花網襪,大到風力葉片、高鐵列車,從內衣、床品到建筑、醫療、航空航天材料,都少不了經編面料的貢獻。
據介紹,中國經編產業始于上世紀70年代,緣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我國經編業以年均高于25%的增速迅猛發展,到“十一五”末,僅廣東、浙江、江蘇、福建這四大經編產業集群地所創造的工業產值就近1353億元,從業人員達29萬,經編器械達到3.8萬臺,占全世界總量的85%,是我國紡織業中全球集中度最高的產業。
“經編產業發展速度如此之快,與國產經編設備和技術的快速提升密切相關。相對于梭織技術,針織行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噪音;而在針織行業中,相對于緯編技術,經編技術具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和更廣泛的應用領域。”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說。
經編的優勢在去年更為明顯。2012年,紡織業運行壓力較以往有所增加。國際市場需求低迷持續,出口訂單不足,而受國內外棉花價差過大及生產成本提升等因素影響,棉紡等產業的競爭力嚴重受損。在這種情況下,去年我國經編機械出口均價67993.47萬美元,同比增長50.7%,經編產品出口總量64.47億米,同比增長8.8%,是紡織行業中出口增長最迅猛的。福建長樂、浙江楊汛橋、常州潤源等產業集群的產值增速分別超過了30%、20%、50%,經編業從“草根工業”成長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經編行業最不愁的就是市場。針距變一下、原料變一下、工藝變一下、花樣變一下,經編產品就千變萬化,是紡織工業中覆蓋面最廣的產業,也是抗市場風險最強的產業。而且其制造效率高,生產環境好,對技術創新的要求也最高,因此也是紡織業轉型升級的抓手。”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經編分會會長沈順年說。
巧創新,企業各有所長
經編業能一枝獨秀,除了行業本身的特性,幾大產業集群能夠提早轉型、謀求差異化競爭,則是在低潮年也能較快發展的重要原因。
浙江紹興楊汛橋是全國窗簾窗紗名鎮,去年經編業實現了23%的增速。這個不足38平方公里的小鎮,共有經編企業892余家,年產經編布49.5萬噸,產值123億元。在新世紀之初,楊汛橋也曾走過同質化競爭的歪路。大小企業一同陷入價格混戰,以至于不得不在品質上做手腳,使市場口碑十分脆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給楊汛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創,也使產業集群更加清醒,各企業開始謀求轉型,走上一廠一品的差異化競爭之路。如今,在鎮上22家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經編企業中,找不到一塊款式雷同的面料。
“先發地區總會先碰到發展中的問題,就如同先登高的人先缺氧。不過,這也讓我們早轉型,早升級。今年廣交會上,我們企業報價都不低,有些價格甚至高出大路貨的一倍,這就是早轉型的甜頭。” 浙江紹興縣楊汛橋鎮黨委書記孫愛保說。
不斷升級技術工藝,主動創造市場需求,也是企業制勝的法寶。
去年9月,針對市面上的家紡面料大部分密度只有60支,浙江駿聯家紡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大提花120支雙絲光高級面料。這種垂性極好的面料,售價比大路貨高出一倍,卻供不應求。“去年12月投產,今年2月就賣出了20萬米,研發投入早就收回了,還使今年前3個月的效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目前全國只有我一家能提供這種面料。”浙江駿聯家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宇介紹,這些年企業毛利保持在20%左右,主要是能生產人無我有的高精產品。“我們早就擺脫了靠跑量賺錢的粗放模式。如今我只賣貨給品牌商,因為他們有議價能力,我有提價空間。不靠低價競銷也使企業可以輕松消化每年10%遞增的供應成本壓力。”
除了技術創新,經編企業還注重經營模式創新。
2012年,做了多年高端外銷的華欣家紡,在國內推出了成品窗簾選購模式,即根據我國標準化小區的建筑標準,提供2米至5米7種固定寬度的成品窗簾。每月推出20多款不同花色設計,但尺寸都是固定的。
“我們讓買窗簾像買褲子一樣方便。只需要根據客戶需求扦個邊,就能直接懸掛使用。簡便的使用方式,直接刺激了消費需求。”華欣家紡董事長胡明水介紹,長久以來中國家庭買窗簾都是工程式的選購方式,看面料、量尺寸、加工制作再懸掛,費時費力又麻煩,這與國外的服務完全不同。“如今杭州專賣店和天貓商城里的生意都不錯。復制別人的傳統模式,我們轉型內銷的路會很難。是商業模式創新,讓我們有了后發優勢。”胡明水說。
有差距,需補足一口氣
盡管我國經編業的成績不俗,但與發達國家的產業實力差距仍不容小覷。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主要經編產品進口均價是出口均價的2.19倍,經編機械的進口均價是出口均價的3.93倍,差距十分明顯。
“我們產品質量和品種都有所提升,但還是差一口氣。”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專家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陳南梁分析,中國經編業在四個方面仍待提高。
關鍵技術上差口氣。像整經等技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使我國面料的白度、硬挺度均不如國外。再比如經編機械,德國卡爾邁耶經編機的轉速已達到2000轉,并實現鋪緯均勻,相當于“既要馬兒跑得快,還要馬兒不吃草”,而國產高速經編機達到1000轉就已不易。
行業理念上差口氣。我國傳統觀念認為紡織不是一個精密行業,工人手抓抓就算生產管理,可國外同行已經進入了智能化時代,計算機控制下的精密制造已成為行業主流。
質量控制上差口氣。國內小批量生產質量可控,大規模制造的品質控制就不穩定。例如,在燈光的照射下,國外高檔氨綸織物平滑如紙,而我國同類產品卻能辨識出條條經緯。
品牌營銷上差口氣。目前我國還缺少經編業的品牌企業,而國外無論是面料還是紡機都有知名品牌,并享有絕對的話語權。
盡管就差這一口氣,但中國經編業“補氣”已經刻不容緩。據介紹,與其他紡織技術不同,經編技術不僅應用于民用領域,還覆蓋軍用、醫用等領域。一些超輕、超薄、超強經編材料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科技領域的基礎材料。其核心技術、關鍵設備被國外長期壟斷,即使高價也無法購買,已經阻礙了下游高新產業的自主創新,成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瓶頸。
“中國內需市場將是未來10年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這為經編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沈順年認為,中國經編業已建立起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以經編為特色產業的產業集群生產優勢明顯并有了一定的技術和市場積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強化技術創新,‘十二五’中國經編必將迎來質的飛躍,在世界經編領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