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步伐在加快。5月底,復星醫藥宣布以2.2億美元收購以色列醫療美容器械生產企業95%的股權,成為我國企業迄今為止最大一筆對以色列的并購案;而就在同一天,雙匯國際宣布將以71億美元的高價收購全球最大生豬和豬肉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如果審查順利,這個交易將刷新中國企業并購美國公司的金額紀錄。正當我們大家還在討論這樁食品業的“蛇吞象”時,中國企業再下一城。SOHO中國前兩天又被曝出將以7億美元收購位于美國紐約的通用汽車大廈40%股權,這有望成為中國赴美最大的一筆不動產投資。
一件件大規模海外并購,不僅折射出中國企業力求拓展海外市場的信心,而且也反映出美國、歐洲等地經濟形勢欠佳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機遇。應該說,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海外并購是有利的,而且在出口受到貿易壁壘的影響下,通過并購可以繞過種種限制,也利于中國外向型企業的發展。
種種跡象都證明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規模迅速擴大,領域不斷拓寬,但是不難發現,無論從人均投資額、企業規模還是生產技術、國際參與度等方面考量,中國尚無法與一個投資強國畫上等號。相比全球知名跨國企業,中國企業在資源整合上還不夠強,特別是如何把各類單元組合起來有效地轉化為商業價值。這就需要中國企業迅速提高自己的全局觀。不僅如此,文化差異、利益矛盾、貿易保護主義、部分國家對外資審核日趨嚴格、中介服務機構相對缺乏等,也都給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帶來了多重挑戰。
在早期“資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難以成功,后來“資本走出去、資源買回來”適用范圍狹窄的情況下,當前“資本走出去、東西買回來”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切實之選。也就是通過收購,獲得國外公司的資源、品牌、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做大中國市場。之前的并購案例告訴我們,“攤大餅”式的擴張之路很難走得遠,作為推動中國成為投資強國的重要“踏板”,優化本土企業海外并購路徑,離不開多元化布局的大局觀。 (龔 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