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高校開設死亡教育課程讓學生珍惜生命
廣東藥學院今年3月份開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死亡教育》選修課,并配有專門的教材《死亡教育》
上月,云南昆明一中讓高一年級學生集體寫遺書之事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贊這是直面生死的教育,也有人憂這會誘導學生尋死。事實上,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發、汶川地震后出現的群體性心理創傷等都在提醒人們重新審視生命的分量。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近5年來已有75名學生自殺,僅今年已經有20名左右的學生自殺。廣東高校亦已開始直面這一問題,近年來陸續開設死亡教育課程,省教育廳還斥資300萬元對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醫進行培訓。今天,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鄒宇華還將對全省70多位中小學校醫開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培訓。
華農廣藥廣大授課有針對性
要寫遺書、立遺囑、撰墓志銘,還要到殯儀館、敬老院直面死亡
在課程中,學生們會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現狀、生死的內在關系、死亡心理、死亡事件、瀕死體驗與臨終心理,自殺、安樂死與腦死亡及器官移植,死亡尊嚴與臨終關懷、喪親體驗與彌合之道等方面的內容。下一步,學生還要到殯儀館、敬老院、臨終關懷病區等場所去實地感知、考察或實踐,略窺死亡面貌。
每個周三的晚上,廣州大學文科東樓123室總是坐滿了100多號人,聽講“生死學”。“要重生,又要順死。不能舍生,也不能忘死。”人文學院的一名女生在自己的書本上寫下這樣的感悟。
開課不是要美化死亡
“自殺的人并不厭棄生命。相反,他們太熱愛生命從而渴望生命,盼望扭轉不利的局面,好讓殘缺的生命變得完全。”講臺上,廣州大學社科部教授胡宜安講述著這樣的論點。這門課叫做“生死學”,是廣州大學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在課程中,學生們會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現狀、生死的內在關系、死亡心理、死亡事件、瀕死體驗與臨終心理,自殺、安樂死與腦死亡及器官移植,死亡尊嚴與臨終關懷、喪親體驗與彌合之道等方面的內容。
“為什么要開這門課?現在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太差,自殺事件越來越多。”廣東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鄒宇華深有感慨地說。廣東藥學院今年3月份開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死亡教育》選修課,并配有專門的教材《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由廣東藥學院專家編寫,是大陸首本面向大眾的死亡教育課本。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已有5個年級共612名學生參與。
此外,在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也開設了生死學課程。“開這個課不是要美化死亡,而是解除死亡的神秘性,賦予死亡神圣性,讓他們更加珍惜生命,讓他們心理更健康。” 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說。
寫遺書立遺囑撰墓志銘
提到死亡,不少人都覺得毛骨悚然,談死色變。可是這個課偏偏就得往“死”里講,你聽到的每個用語、看到的每個視頻,都幾乎與死亡息息相關。
寫遺書、立遺囑、撰寫墓志銘,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前來上課的學生都要做。“我們會讓學生假設自己已經死亡,然后以旁觀者的角度撰寫自己的墓志銘。”廣東藥學院教授鄒宇華說,具體操作上,會先讓學生用5分鐘冥想一下,然后再嘗試寫下來。
胡宜安教授曾專門把在臺灣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中一段法師立遺囑的音頻資料、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的佛教儀式的葬禮片斷在生死學課堂上播放,還曾提到陸幼青和他的《死亡日記》。
還要到殯儀館實地感知
廣州市21中作為心理示范學校,生命教育曾以輔導課形式出現過。心理老師李艷月說,學校曾設置這樣的情景:“假設在泰坦尼克號上,所有的人都即將面臨死亡的威脅,你會先扔誰下去?最后留下誰?如果讓你在這個時候寫一封遺書,你會寫什么……”。不少老師認為,模擬活動可以讓學生對死亡心理、死亡體驗有初步感知,也能了解內心的真實情感。
“正確了解什么是死,才能夠更好地生”。胡宜安稱,他計劃下一步讓學生到殯儀館、敬老院、臨終關懷病區等場所去實地感知、考察或實踐,略窺死亡面貌。
(來源:新華網教育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