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訪談:閃耀倫敦時裝周的華人設計師
在2013春夏倫敦時裝周上,女裝設計師王海震戰(zhàn)勝眾多對手,成為第一位贏得“時尚邊緣獎”的華人。子川專訪了海震,請他暢談在英國讀書、工作、創(chuàng)立自己品牌的經驗,并對中國學生提出建議。
來自中國遼寧省大連市的設計師王海震畢業(yè)于倫敦藝術大學旗下(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的倫敦時裝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時裝設計本科(BA Design and Technology in Fashion Industry)和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女裝設計碩士(MA Womenswear Fashion)。
在2013春夏倫敦時裝周上,第一次參賽的王海震力壓群雄,一舉獲得頗具含金量的“時尚邊緣獎”(Fashion Fringe) 。成功的背后,凝聚著他14年來在英國深造、工作、創(chuàng)立自己品牌的不懈努力。
來英國之前,王海震“誤打誤撞”學了服裝設計,當時處在初級階段,到最后一年才懂得多了,越來越喜歡這一行。
后來,他了解到英國的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和一所美國學校的情況。想要到更好的學府了解更多的海震經過一番比較,把圣馬丁的女裝設計碩士當作目標,著手申請留學。
求學經歷
海震到英國之后才了解到圣馬丁不是很容易進的。“十幾年前的我從作品、思維、語言能力等各方面都遠遠達不到要求;我當時拿到了圣馬丁的面試機會,但是到了那里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后來就被拒之門外”,他回憶。
因此,王海震轉投倫敦藝術大學旗下的另一所學校倫敦時裝學院,從大二讀起,從零開始了解英國時裝設計的理念。從倫敦時裝學院本科畢業(yè)之后,他終于如愿以償地到圣馬丁藝術學院攻讀女裝碩士。
在圣馬丁讀碩士的一年半給海震的思維帶來了特別大的轉變,收獲非常大。由于申請的時候競爭就很激烈,因此每一位同學都是佼佼者。那期間他看到同學們的設計,令自己的思維得到開闊。
同時,主導老師和客座教師的教導都使海震獲益匪淺。“客座教師中有很多都在倫敦時裝周做過秀場,第一時間向學生傳授經驗,當時會遇到哪些狀況、如何處理”,他說。
海震告訴子川:“在圣馬丁學習的時候壓力非常大,有的導師會不斷地給你壓力,批評你的作品”。他的一些直白的想法,導師在輔導的時候會旁敲側擊,或者直接否定,讓他了解到全新的思維方式。“不是教學生如何去做事,而是通過特別的方式給你帶來自信”,他解釋。
工作與創(chuàng)業(yè)
在中央圣馬丁學院的學習接近尾聲,意大利一個設計比賽的負責人到學校看畢業(yè)展時很欣賞王海震的作品,就寫信邀請他參賽。他把自己的畢業(yè)作品發(fā)過去,隨后入圍最后一輪,到意大利做展。
雖然海震最后沒有贏得那個比賽的大獎,但是作為評委的英國先鋒藝術風格設計師夫婦Boudicca看中了他的作品,邀請請他到他們的公司做設計師。
就這樣,他開始辦理英國工作簽證。同時,接到那個比賽負責人的通知說,意大利時裝品牌Max Mara正在全歐洲范圍內遴選10位設計師到他們的總部工作。海震就參加了初選,按要求做了一個項目交了上去,沒想到成功入選。
這樣,王海震的英國工作簽證剛剛辦好,意大利那邊按照參賽前簽署的協(xié)議,也必須去工作。他與英國這邊的公司商量,先到意大利工作了半年,然后回到英國工作。
在Boudicca工作了一年半之后,海震得知英國時裝品牌All Saints有興趣請他過去工作。當時正好想換個環(huán)境的他去參加了面試,就這樣跳槽到All Saints,轉了工作簽證。
一直有意創(chuàng)建自己品牌的王海震在All Saints工作一年之后,把簽證轉為高技術移民,有了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自由,于是順理成章地于2010年創(chuàng)建了Haizhen Wang品牌公司。
力壓群雄
在剛剛結束的2013春夏倫敦時裝周上,第一次參賽的王海震戰(zhàn)勝多位實力強勁的對手,一舉獲得“時尚邊緣獎”(Fashion Fringe)。
本屆“時尚邊緣獎”主席、英國著名品牌巴寶莉(Burberry)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克里斯托弗·貝利(Christopher Bailey)表示,入圍最后一輪的三位設計師都很棒,但還是把大獎頒給了王海震。
談到獲獎感受,海震坦言:“說實話,我不覺得意外,當時我很興奮,也很緊張,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比賽結果一定會是你想的樣子;但是,我的作品的特點是偏重剪裁(Tailoring),正是他喜歡的東西”。
最后入圍的三位設計師的作品完全不同。“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是什么,就會估計出一個大概的結果;如果我發(fā)揮失常,或者對手發(fā)揮得特別好,我也要接受現(xiàn)實;其實,我在進入最后一輪的時候信心就上來了,他說。
海震解釋:“畢竟,評獎是個漫長的過程,除了看作品,還有面試,要看你的性格、思維、想法,全方位地考慮你這個人是不是明日之星,能不能成大事;既然他們把我選進前十名,又選進前三名,證明他們對我的作品非常感興趣”。
王海震的獲獎作品把從西班牙著名建筑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那里得到的靈感和日本武士服的一些細節(jié)結合了起來,在線條、光線、廓形上形成鮮明對比。
“建筑是生硬的、男性化的,直線的,而女性的身體是曲線的,所以我的作品中,直線和曲線的結合是大方向”,他介紹。
大勢所趨
“時尚邊緣獎” 由英國著名時尚評論家科林·麥克道威爾創(chuàng)立,旨在發(fā)掘優(yōu)秀新銳設計師,并通過倫敦時裝周這一平臺,展示他們的作品。
2003年,第一屆時尚邊緣大賽舉辦時在業(yè)界引起轟動,當時剛剛本科畢業(yè)的王海震親臨現(xiàn)場,為之傾倒,因為如果能進前三名就等于成名。
雖然海震不認為自己具有參賽的實力,但是從那時起,他就開始以這個獎為目標。“等這個獎等了9年,非常激動”,他興奮地說。
終于有中國設計師拿到這個獎,是不是也是大勢所趨?
海震表示:“我覺得這表明,西方漸漸開始對中國人的設計有一些認知了”。
據了解,從全球四大時裝周的大環(huán)境來看,法國和意大利的時裝周很難闖出名,因為大牌太多,而且他們的行業(yè)協(xié)會并不是主推明星設計師的。
美國和英國的時裝周比較推崇明星設計師,而美國已經出現(xiàn)了一些著名華裔設計師。相對來說,倫敦時裝周不是很愿意推崇亞洲設計師。
“我感覺,也就是最近一、兩年才開始好起來—以前的情況,不管你的作品再好,只要你是亞裔,獲得推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感慨道。
理想與建議
作為華人的王海震,他的作品中似乎缺少中國元素,這是為什么?
海震告訴子川:“我知道有一天會有記者問我這個問題,你是第一個這么問的—我覺得,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非常好,我并不是不想用,只是覺得還沒到用的時候”。
“我想,如果是用的時候了,我一定會把中國元素運用得與眾不同,但是,當我沒有完全把握的時候,我寧可把這個愿望放在心底;其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中國傳統(tǒng)元素以現(xiàn)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他解釋。
贏得“時尚邊緣獎”,獲得兩年資助和自由發(fā)揮空間的海震表示,如果考慮成熟,有可能會朝融合中國元素的方向發(fā)展。
王海震在設計上的理想是,自己的品牌能夠打入全球大型連鎖百貨商店,并且能夠擁有自己的專賣店。“首先立足倫敦,然后向歐洲、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發(fā)展”,他說。
目前在英國攻讀時裝設計專業(yè)的中國學生為數眾多,王海震對他們有什么建議?
海震不假思索:“堅持,雖然這是很簡單的一個詞,但是我覺得要真正做到卻非常的難;我覺得,如果你有很強的信念,并且對自身所追求目標的自我肯定程度如果到了,就一定要堅持住”。
“要相信,總有一天會有出頭之日,我一直就是這么做的;當然,有時候機遇也很重要,我就是趕上了一個好年份和一個好評委”,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