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艦隊是俄羅斯唯一可以就近影響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局勢的艦隊,克里米亞也是當年前蘇聯制造航母的基地,塞瓦斯托波爾是北地中海條件最好的軍港,是俄羅斯軍事影響得以在黑海、中東等地存續的關鍵,因此俄千方百計要保住克里米亞駐軍,而烏克蘭歷任總統則出于自身安全考量,一再試圖擠走黑海艦隊。1997年,俄烏達成20年租賃協議,黑海艦隊得以留在克里米亞。2010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上臺后,將這份協議一直延續到2042年。
為保住這一基地,俄早已不止一次在克里米亞用兵,2010年烏克蘭選舉前夕,更是直接把坦克裝甲車輛開上大街。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境內有水兵3萬,且俄羅斯水兵素來有’“水兵陸用”傳統,又裝備有坦克、裝甲車和艦炮,從這個意義上,俄根本無需從境外調兵,就可以武力威懾克里米亞局勢而有余。與之相比,毗鄰而居的烏克蘭駐克里米亞海、陸軍實力單薄,上層軍官不僅有俄羅斯族,甚至還有原籍獨聯體其它國家的人,按照法國《世界報》的說法,是“只有紙上談兵的戰斗力”。
此次事變的實質,是基輔新當局上臺后“西烏”色彩明顯,上臺伊始便揚言取消俄語第二官方語言地位,引發本就對“大烏克蘭”離心情緒明顯的克里米亞親俄派不滿,遂在俄的默許和鼓勵下發難。
種種跡象看,俄此番在克里米亞主要活動在幕后,街頭武裝人員大多為不佩戴任何符號者,“俄軍大舉入侵”的信號多半來自克里米亞當局和烏克蘭當局,前者有意借題發揮張大自己聲勢,而后者則希望渲染“俄軍入侵”,刺激歐美大舉來援。
很顯然,普京搞的是“神經戰”,更多是擺出一副武裝干預的姿態,試圖借此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攫取利益最大化。而美歐等西方國家目前的應對,顯然是以“神經戰”對抗“神經戰”,彼此言辭激烈但行動謹慎,都在既大膽、又小心地試探對方所能容忍的極端底線。正如法國《巴黎人報》所言,鑒于克里米亞、乃至烏克蘭的重要戰略地位,俄羅斯和西方都無法承擔此時退讓的后果,卻同時也深知軍事干預和對抗勢必回到冷戰和鐵幕的不堪歲月,這一切將令烏克蘭危機呈現復雜化、長期化,甚至“冷戰化”的特點。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 編輯: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