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到火星土壤和巖石樣本的太空艙將被發射到火星軌道上。
火星軌道上的人造衛星:火星土壤標本將先被運送到衛星上,然后再由其它航天器收集并送回地球。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3日報道,在未來10至20年中,人類并沒有登陸火星的打算。因此,下一步火星探測計劃最好是從這個星球上采集一些土壤樣本帶回地球,以供研究。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正在試圖在未來20年中完成這一歷史性使命。
NASA下屬的火星計劃規劃團隊已經設計出多套可行方案,希望在未來20年內實現把火星樣本帶回地球的計劃。NASA將從中挑選出一套性價比最佳的方案,并可能會在明年2月份宣布它的最終決定。
如果這一計劃得以成行,科學家們將能夠首次對火星上的土壤成分進行研究,并進一步探明火星上是否曾經存在生命痕跡。
火星計劃規劃團隊的選擇之一是“多重發射”方案,即首先把火星樣本運送到太空軌道,然后這些樣本會被其它的航天器收集并送回地球。
目前,火星探測任務每26個月左右才能進行一次,因為只有這時才是地球軌道與火星軌道相對齊、兩個行星距離最近的時候。鑒于這種情況,有觀點認為,這個“先發射后收集”方案中的不同階段能夠分開單獨進行,而這無疑加大了這一方案的可行性。
另一個選擇是只用發射一次就完成火星樣本的采集和返回任務,但這將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NASA的成本投入,使其無法承擔。
火星計劃規劃團隊負責人奧蘭多·菲格羅亞表示:“所有的選擇都有利有弊,你能夠從多個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比如預算成本、進行合作的機會、更高的技術要求等等……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這些選項呈交給NASA,供他們做出選擇。”
在火星計劃規劃團隊的設計方案中,還有一種是發射多個類似于“好奇號”的火星探測車,對火星上的多個地點進行探測。這樣NASA就能挑選出最好的火星樣本,然后再將其送回地球。該方案的優勢在于它更有可能找到火星上的生命痕跡,而劣勢就是成本過高。
此外,“好奇號”火星車日前傳回了一張“巴瑟斯特·尹萊特”火星石的圖片。當時,“好奇號”的機械臂末端透鏡成像儀在距離這塊巖石大約27厘米的地方拍攝了8張照片,然后將其組合成一張16x12厘米的圖像,其圖片分辨率為每像素105微米。
“巴瑟斯特·尹萊特”火星石呈深灰色,表面看起來非常精細,“好奇號”配備的成像儀無法分辨出其中是否含有巖石顆粒或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