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8日評論版頭條:8月4日,美國前總統、現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的丈夫比爾·克林頓為促使朝鮮釋放兩名美國女記者乘專機抵達平壤。今年3月17日,任職于前副總統戈爾創辦的“今日電視傳媒公司”(Current TV)的兩名女記者李麗娜(Euna Lee)和凌志美(Laura Ling)因涉嫌非法入境被朝鮮扣留。朝鮮中央裁判所認定她們犯有“敵視朝鮮民族罪”和“非法入境罪”,各判處12年勞改。
不過,人們從一開始就猜測,克林頓此次訪朝的一項更重要的安排是會見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并就極度緊張的美朝關系和朝鮮半島核危機交換意見。如此猜測并非沒有道理,因為在美朝關系中確曾有過類似的先例。
1993年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不久,朝鮮半島由于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PRK)退出《核不擴散條約》而爆發第一次核危機。當時“三八線”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似有一觸即發的可能。然而,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美國前總統卡特卻突然于1994年6月來的平壤,同當時朝鮮的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父親金日成主席舉行會談。
盡管金日成主席在卡特訪朝不久就去世了,但此次成功的會談卻推動美國同朝鮮簽訂了《核框架協議》(Framework on Nuclear Issues),美國還同韓國、日本等國建立了朝鮮半島能源組織(KEDO),同意為朝鮮建設兩個總功率為2000兆瓦的輕水反應堆發電站,并在電站建成前向朝提供重油;而朝鮮承諾暫停核活動,并在輕水反應堆建成后拆除一切核設施。
由此至克林頓總統2001年1月離任前,美朝關系逐步“升溫”。1999年10月,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趙明錄(Jo Mying Rok)元帥訪問華盛頓并會見克林頓總統,發表聯合公報說要致力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當月,美國國務卿的奧爾布賴特回訪平壤并同金正日舉行了會談。據說若不是克林頓總統在離任前忙于使巴勒斯坦-以色列談判取得突破,他也將前往平壤進行訪問。
美國共和黨布什政府執政后,指責朝鮮是“邪惡軸心”之一(one of "axis of evil"),朝美關系急轉直下。美國停止對朝供應重油和繼續建造輕水反應堆;而朝鮮則再次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第二次朝鮮半島核危機由此爆發。
通過中國的穿針引線,從2003年8月開始舉行有中國、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和美國參加的六方會談(the Six-Party Talks)。經過努力,終于在2005年9月19日通過了《共同聲明》(Joint Statement):朝鮮承諾根據“口頭對口頭,行動對行動”的原則逐步放棄一切核項目,美國則確認其無意攻擊朝鮮。
不過,《共同聲明》尚未得以付諸行動就因美國對朝鮮存在澳門銀行的賬戶實施制裁(US financial sanctions on a Macau-based bank accused of laundering and counterfeiting money for the DPRK)而再次中斷。其后朝鮮在2006年10月9日進行的地下核試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718號決議》予以譴責。盡管六方會談后來于2007年2月13日和10月3日先后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起步行動》(Initial Ac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Statement)《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the Second-Phase Ac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Statement)兩個共同文件,但直至布什總統離任前,朝鮮半島核危機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2009年奧巴馬總統上臺后,美朝關系并未像許多人預測的那樣迅速改善。相反,希拉里·克林頓國務卿宣布要以“一攬子的”辦法替代分階段、“口頭對口頭,行動對行動”的辦法解決朝鮮核問題。結果,朝鮮于2009年5月25日進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試驗,而安理會則通過《第1874號決議》,宣布對朝實施制裁。克林頓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前往平壤的。
在平壤,克林頓見到了金正日并使兩位女記者得到“特赦”(were granted an amnesty and released)。根據朝鮮發布的新聞公報,在會見中,克林頓向金正日轉達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改善兩國關系的看法的口信(Clinton conveyed a verbal message of President Obama reflecting views on ways of improv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兩人還在“認真的氣氛中對朝美之間的懸案進行了開誠布公的、深入的討論,并一致認為應用對話的方法解決問題”(had candid an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the pending issues between the DPRK and the U.S. in a sincere atmosphere and reached a consensus of views on seeking a negotiated settlement of them)。在平壤逗留20個小時后,克林頓離開朝鮮回國。朝鮮評價他的訪問“對加深朝美之間的理解和建立信任做出了貢獻”(contribute to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DPRK and the U.S. and building the bilateral confidence)。
了解1994年卡特訪問朝鮮的人都不難相信,歷史又一次重演——在一位民主黨總統當朝時,一位民主黨前總統前往朝鮮,緩解了危機,并使兩國關系取得積極進展。
了解朝鮮半島核危機全部情況的人又不免有些擔憂,歷史經過15年是不是又要有一次“輪回”——民主黨人擔任美國總統時,美朝關系得到緩解和進展;而一旦共和黨人上臺,美朝關系不僅倒退,而且可能比以往更加復雜和劇烈?
朝美關系的要害在于互信。但人們常常發現,在兩國領導人之間,他們往往能夠寬宏大量,做出一些震驚世界輿論的事;而在外交人員的接觸中,卻斤斤計較,動輒拂袖而去,斷絕來往。說來說去,問題還是接觸得少了。要克服這方面的問題,就要使雙方的接觸“多元化”。只有接觸的渠道多了,接觸的次數多了,互信才有可能建立起來。而互信一旦建立,歷史的“輪回”就將不會發生。(作者為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宮少朋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