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孔子學院落戶全球
2006年9月23日,孔子標準像在爭議中全球發布(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攝)
中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辭世雖有2500多年之久,但以他命名的孔子學院,作為傳播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載體,正逐步在全球扎根。
9月24日晚,馬里蘭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內,舉行了一場以孔子為主題的中秋慶祝會。100多名中美師生一邊品嘗美味的中秋月餅,一邊觀看孔子系列畫像,交流著對中華文化的心得。
“在我看來,孔子的思想、情操和修養代表的不僅是一種東方古代美德,也正是當今這個時代所迫切需要的一種嶄新的世界觀。我們需要文化的相互理解與融和,而不是不同文明的對立和沖突。”馬里蘭大學副校長雷明頓對著一幅表現孔子杏壇講學的畫像感言道。
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參加活動的美國智庫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學者伯恩德說,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對他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幫助。“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希望多了解中國,這乃大勢所趨。”他剛給兩個女兒報了孔子學院的初級班,旨在從小培養她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04年11月,是北美大陸首個孔子學院。在不到三年時間里,學院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大力推介中國文化,在當地學術界打出了名聲。雷明頓對記者表示,為了加強中美之間的了解與合作,校方將繼續大力支持孔子學院的工作,并在資金、師資等方面予以保證。
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成立的那一年,中國國家漢辦在全球開設孔子學院的計劃正式啟動。從此,孔子學院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擴展。截至今年9月,全世界已有15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75所孔子學院,這意味著每隔不到6天就有一所孔子學院誕生。根據規劃,到2010年,全球將建成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成功啟示錄:“國家強則文化盛,國家強則語言強。”孔子學院遍地開花,與中國國力和影響力的上升密不可分,與隨之而來的全球“漢語熱”密不可分。
孔子學院迅速擴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采取了中外合作的辦學模式:國內學校派出漢語教師,國外學校提供教學場所,國家漢辦提供教材和業務指導。這一模式既能充分發揮國內外學校的積極性和優勢,又能最大限度滿足國外迅速增長的漢語培訓需要。比起單靠政府力量推廣漢語,效率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