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此前,就在人們普遍關注地方黨委換屆之時,解放軍高層人事變動也已悄然展開,一大批年輕將領相繼走上重要位置,共和國第四代將領群隱然成形。因為此次高級將領的調整不但世代交替的意味濃厚,而且也相當程度上標志著我軍建軍思維的走向,故在國內外引起了深刻反響。
盡管相關調整仍在繼續,更高層級的結果尚待揭曉,但一葉知秋,此次大規模人事變動所展現出來的諸多特點,仍予人們以深刻啟迪。
年輕化、專業化、復合型
從2006年6月開始,各總部、軍兵種和相關軍事院校的高層陸續開始進行調整,解放軍進入新的人事變動高峰期。通過對新晉升的高級將領進行比較分析研究,人們發現一大批50年代后的將星冉冉升起,很多曾在精銳部隊任職的年輕將領紛紛進入重要領導崗位。
愈專業的領域,年輕化的趨勢愈明顯。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張育林少將,1959年生,48歲;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徐宏亮少將,53歲;其它幾個試驗訓練基地的首長,也大致若此。據報道,249位解放軍以及47位公安代表預計將參加17大會議,而這296人當中,有186人為少將或者更高軍級,平均年齡為52歲。從總部、軍兵種和幾個大區的重要軍職來看,1950年前后出生的這條門坎,幾乎成為將星晉升的先決條件之一。
在強調年輕化的同時,對學歷與專業化的要求也較以往更為嚴厲,許多新晉升的高級將領不但擁有較為完整的從軍履歷,而且全部經過軍事院校的正規教育,掌握相關專業的前沿知識,對新軍事變革有敏銳的把握,能夠勝任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任。有統計數據顯示,現任作戰部隊軍級領導班子成員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已經占81.7%,本級培訓率74.3%,其中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占10%。
許多新晉將星不但具有較高學歷,使錢學森在上世紀90年代初設想的“博士軍長、碩士師長”成為現實,而且有許多高級將領還進一步成為具有高深造詣的專家學者,像新晉上將孫大發將軍不但精通本職專業,還曾撰寫《高技術戰爭謀略》專著;新任副總參謀長劉鎮武將軍是公認的儒將,2002年曾受聘浙江大學擔任兼職教授;新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章沁生將軍曾直接在中國最高軍事學府國防大學教書育將;空軍副政委劉亞洲將軍素以戰略研究聞名全軍。因此在諸多外電評論中,對此撥人事調整用得最多的兩個評語就是“年輕化”和“專業化”。
其實,新中國第一代將領群因戰功卓著,普遍比較年輕。1955年第一次授銜時,上將年齡平均為45.6歲,最年輕的肖華上將僅有39歲,可謂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上將方陣。但因10年浩劫和其它諸多歷史原因,在隨后的相當一段時期內解放軍陷入了兵疲將老的狀態。鄧小平提出了革命化、正規化、年輕化和專業化建設目標。經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首的新一屆軍委不懈努力,狀況發生改變。在這一批次調整中,4年前還為正軍職的房峰輝中將、趙克石中將、陳國令中將、王國生中將未經同職級其它崗位歷練,直接躍升大軍區正職,震動全軍。這種“二級連跳”的晉升軌跡凸顯軍隊決意加快建設一支打贏信息化條件下高技術戰爭的現代化鐵軍的目標。
在本輪大規模的人事調整中,許多深具潛力的高級將領不約而同進行了崗位輪換,高層著力彌補將領任職經驗的缺陷,努力提升復合型指揮能力的態勢明顯。像章沁生將軍長期在總部機關工作,也曾在國防大學任過教研室主任、教務長,雖說履歷較為完整,但欠缺在戰區獨當一面的經歷,此次調任廣州軍區“補課”的意圖明顯;與之相反的是劉鎮武將軍,長期處于帶兵的一線,實踐經驗十分豐富,但從未在總部機關統籌全局,此次與章沁生互調,表明中央軍委努力塑造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復合型指揮人才的良苦用心。
類似的努力在新時期一直存在,像副總參謀長吳勝利出任海軍司令員、總后副政委劉源出任軍事科學院政委、海空軍作戰部長調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等人事調動以及在全軍開展兵種交叉任職、在軍事院校開設中青班、與地方高校合作開展“強軍計劃”等應急措施,無不體現了軍委這一努力方向。基于同樣的戰略考慮,在接下來的下一撥人事調整中,肯定將有更多的將領將從解放軍總部外放大軍區、集團軍領導崗位進入總部重要部門,或者跨兵種換崗、交叉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