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全球關注的話題。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國際責任關系著中國崛起》的文章指出,中國在崛起的同時,其國際責任也在提升。如何在內部崛起和國際責任之間尋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這個問題在今后很長時間是中國國際政治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從毛澤東1949年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之后,中國開始了尋求現代國家崛起之路。直到改革開放將近30年之后,中國人感覺到了自己的國家真正在崛起。
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和過去20多年間的全球化是同步進行的,經濟發展的過程也就是中國和世界經濟體融為一體的過程。也正因為這樣,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也隨著全球化到達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中國首先加入西方世界占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體系,表明中國和西方經濟體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賴關系。對非洲和拉丁美洲來說,和中國的經貿關系已經構成了它們內部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更進一步說,中國的發展經驗也經常成為這些發展中國家參考的對象。
同時,各方面也感覺到中國和外在世界的關系在發生質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崛起感到“擔憂”。盡管早期一些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有遏制和圍堵中國崛起的企圖,但到今天中國的崛起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現實,這些國家因此希望中國成為世界體系中能夠承擔大國責任的重要一員。
責任何在,各國看法不同
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些和西方并不友好的國家,希望中國能夠在國際舞臺上成為美國西方之外的另外一個選擇,也就是說,希望中國能夠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聲音。這也就是近來國際社會有關中國責任聲音崛起的主要原因。
很顯然,各方對中國的“責任”要求很不相同,從代表西方世界價值觀的環境保護、企業社會責任、人權和民主到代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反對霸權、公正國際秩序等等,一應俱有。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二三十年間,中國外交政策話語已經發生了幾次比較大的調整。在鄧小平時代,中國領導層強調的是“韜光養晦”政策,主要是要利用有利的國際形勢,集中發展國內的經濟社會。
鄧小平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中國不在國際社會“當頭”和“稱霸”。“韜光養晦”政策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因為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內部的發展對外界構成不了具有實質性的影響。
到江澤民時代,隨著中國加入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等主要國際組織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內部發展開始對外界產生影響。同時,國際社會也開始對中國的崛起表現出擔憂,擔心中國的崛起會步其他大國崛起的后塵,對現存國際秩序產生沖擊。
1 | 2 | |